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舟夜杂忆寄闺人
作者: 周星誉 〔清代〕
一更抵死催侬去,才别湘屏。
又上吴舲。摇过垂虹却四更。
掩蓬卧听松陵雨,熨遍罗衾。
不放天明。愁要寻人梦避人。
白话文翻译:
夜更深了,催促你离去,刚刚告别湘屏。
又登上了吴舸,摇摇荡荡穿过垂虹,已经是四更了。
掩上被子卧听松陵的雨声,熨平了罗衾。
不让天明来临,愁苦地想寻人,却又在梦中躲避。
注释:
- 一更:夜晚的一个时辰,约为现在的11点到1点。
- 湘屏:湘妃竹制成的屏风,象征着思念或离别的情景。
- 吴舲:吴地的船,代表着水乡的生活。
- 垂虹:指桥的拱形,形容夜色之美。
- 松陵雨:松树林中的雨,暗示环境的幽静与思绪的纷扰。
- 罗衾:轻薄的被子,象征着温柔和细腻的情感。
- 天明:天亮,暗示希望与现实的对比。
典故解析:
- 湘屏:典出《楚辞·离骚》,用以表达离别的愁苦情感。
- 吴舲:吴地水乡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松陵雨:常用意象,表现夜深人静的氛围,常与思念、忧愁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星誉,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常寄情于景。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源于诗人对远方闺人的思念,在舟行之夜,借雨声和夜色抒发离愁,反映出清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表现。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舟夜杂忆寄闺人》通过诗人舟夜的独处,引发了深沉的思念情感。诗的开头,"一更抵死催侬去",表明夜深时分,催促离别的感觉让人心如刀割,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哀愁。接着提到“才别湘屏”,说明离别刚刚发生,情感仍在回荡。
“又上吴舲”一句,诗人转而描述在船上的情景,暗示了他与故乡的连接,同时“摇过垂虹却四更”,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孤舟在夜色中的游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
“掩蓬卧听松陵雨”的描写极具画面感,雨声在夜晚的宁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凄凉的氛围,令人不禁联想到思念的愁苦和对往昔的回忆。最后,“不放天明。愁要寻人梦避人”,展现了诗人对明日的恐惧与对闺人深切的思念,以梦境的逃避暗示着现实的无奈和无尽的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清代诗人对情感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更抵死催侬去:夜已深,催促着你离去,表现出离别的迫切。
- 才别湘屏:刚刚与代表思念的湘屏告别,情感仍未平复。
- 又上吴舲:重新登上船,象征着离乡的旅途。
- 摇过垂虹却四更:摇荡着船经过桥,时间已是四更,这里暗示时间的流逝。
- 掩蓬卧听松陵雨:掩上被子,静静听着松林中的雨声,表现出夜的宁静与孤独。
- 熨遍罗衾:将被子熨平,象征对温暖的追求与内心的细腻。
- 不放天明:不愿天亮,暗示对现实的逃避。
- 愁要寻人梦避人:愁苦地想要在梦中寻人,却又在梦中逃避,表现出无奈与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湘屏”象征思念。
- 拟人:如“掩蓬卧听”,将被子赋予人性。
- 对仗:如“掩蓬卧听”与“熨遍罗衾”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爱人的愁苦,体现了清代文人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夜: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时刻。
- 船:代表漂泊与离别。
- 雨:象征忧愁和思念的情感。
- 罗衾:细腻温柔的情感,暗示对温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湘屏”指的是什么?
- A. 湘江
- B. 竹制屏风
- C. 船只
- D. 雨声
-
诗中提到的“吴舲”是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船
- C. 一种诗
- D. 一种乐器
-
“不放天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现实的逃避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时间的珍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离别与思念,但其语言更为柔婉细腻,情感更为复杂。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则侧重于内心的孤寂与对往昔的追忆,情感共鸣点与周星誉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周星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