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04 13:14:03

碎虫零杵秋声搅,今夜西风。

吹冷离鸿。

为问珠江路万重。

双环静掩秋衾薄,窗影微红。

幽梦惺忪。

人隔蛮烟瘴雨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顾翎 〔清代〕

碎虫零杵秋声搅,今夜西风。
吹冷离鸿。为问珠江路万重。
双环静掩秋衾薄,窗影微红。
幽梦惺忪。人隔蛮烟瘴雨中。


白话文翻译:

秋虫的细微声响和杵声交织在一起,今夜的西风吹得寒冷,离去的鸿雁在空中飞翔。想问问珠江的路途,重重叠叠如山。双环的窗帘静静地遮住了薄薄的秋被,窗外的影子微微泛红。幽幽的梦境中,我恍惚醒来,只见彼此相隔在湿冷的烟霭和雨雾之中。


注释:

  • 碎虫:细小的虫声,描绘秋夜的寂静。
  • 零杵:杵声,暗示制作食物的声音,营造生活气息。
  • 离鸿:离去的大雁,象征离愁别绪。
  • 珠江路:指向珠江流域,表示遥远的家乡或归路。
  • 双环:指窗帘的形状,暗示隐秘与遮蔽。
  • 秋衾:秋天的被子,带有清凉的感觉。
  • 幽梦惺忪:恍惚中醒来,梦境的模糊状态。
  • 蛮烟瘴雨:指湿气和雾霭,表现环境的恶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翎,清代词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清丽的词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秋季,正值时节交替,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采桑子》以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孤独。开篇以“碎虫零杵”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虫声和杵声的交织,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凄凉与思念。接着“今夜西风”带来了寒意,这里西风不仅是季节的象征,更寄托了离愁。离去的鸿雁既是自然的景象,也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珠江路万重”的描写则更为深刻,诗人似乎在问路,实际上是在探寻归属感与安慰,表达了对远方的思考与探索。后半部分“窗影微红”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温暖与孤独相对立的情感,既有对温馨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厚的意象,融合了个人的伤感与对自然的感悟,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清代词风,既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蕴含深厚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碎虫零杵秋声搅:描绘秋夜虫鸣与杵声交织,营造寂静的氛围。
  2. 今夜西风:秋夜的西风,带来寒意,暗示离别的愁绪。
  3. 吹冷离鸿:离去的鸿雁象征着离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4. 为问珠江路万重:探寻珠江的路途,体现对归属感的追寻。
  5. 双环静掩秋衾薄:窗帘遮掩着薄薄的秋被,暗示内心的隐秘情感。
  6. 窗影微红:窗外微红的影子,映照出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7. 幽梦惺忪:梦中醒来,表达恍惚与模糊的状态。
  8. 人隔蛮烟瘴雨中:人与人之间隔着恶劣的环境,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秋虫与杵声的结合,象征生活的细腻与苦楚。
  • 对仗:如“窗影微红”、“幽梦惺忪”,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秋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孤独感的深刻体会,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虫:象征孤独与寂静,代表着秋天的萧索。
  2. 西风:象征时光流逝与离别。
  3. 离鸿:象征游子与故乡的距离。
  4. 珠江:代表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5. 窗影:象征内心的隐秘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碎虫”指的是什么? A. 细小的虫声
    B. 碎片的虫子
    C. 昆虫的种类
    答案:A

  2. “双环静掩秋衾薄”中的“双环”指的是什么? A. 窗帘
    B. 两个环形物
    C. 双眼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离鸿”象征着什么? A. 离开的友人
    B. 离去的鸿雁
    C. 归来的游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2.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顾翎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均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顾翎的词语更具自然意象的渲染,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词汇与意象:古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