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登观信亭
作者: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
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
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
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西风和连绵的夜雨中,草木已经变得萧条。宿留的雾霭稍微散去,寒冷的山更显得寂静孤寂。林间的红叶仍然映衬着阳光,而河岸上的白色浪花仿佛正在涌起潮水。新来的大雁飞往何方,远远地在天际徘徊。
注释:
- 西风:指秋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连夜雨:指整夜的下雨,增强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 草树已萧条:草木凋零,暗示季节的变换。
- 宿霭:夜晚的雾气,形容天气的阴沉。
- 寒山:指寒冷的山,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林红犹带日:形容秋天的红叶在阳光下依然鲜艳。
- 岸白欲生潮:河岸的白色波浪,预示着潮水的来临。
- 新雁来何处:新飞来的大雁,象征着迁徙与归属的思考。
- 离离天际遥:形容大雁在遥远的天边飞去,表现出一种孤寂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政治上主张节俭治国,文学上以古体诗为主,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秋日登观信亭》作于秋季,正值时节交替之际,反映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秋天常被视为收获与思考的季节,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日登观信亭》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秋季特有的萧瑟景象,透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诗的开头两句“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引出诗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下来的“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则加深了这种孤寂感,宿霭的消散与寒山的静谧,仿佛在诉说秋日的萧条和生命的无常。
“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用红叶和白浪对比,既展现了秋日的美丽,又隐含了时光的流逝。最后一句“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更是将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诗人在描绘秋日景色的同时,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连夜雨:西风带来的冷雨,暗示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
- 草树已萧条:草木的枯萎,反映出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无常。
- 宿霭稍零落:夜间的雾气渐渐消散,象征着白昼的来临,也暗示着新的开始。
- 寒山更寂寥:寒冷的山更显得孤独,传达出一种抑郁的情绪。
- 林红犹带日:秋叶在阳光下依然绚丽,体现出秋天的美丽。
- 岸白欲生潮:水面泛起白色波浪,暗示潮水即将到来,象征着变化的无常。
- 新雁来何处:迁徙的大雁,反映出对归属和未来的思考。
- 离离天际遥:远方的雁群,象征着孤独和思索的旅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寒山更寂寥”与“岸白欲生潮”,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诗人通过对秋日的深刻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索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凉意与萧瑟。
- 寒山:象征孤独与冷漠,反映内心的情感状态。
- 新雁:暗示思乡与归属感,表现对未来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风连夜雨”中的“西风”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新雁”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
- B. 寂寥
- C. 归属与思考
- D. 变化无常
-
“寒山更寂寥”中的“寂寥”意指?
- A. 喧闹
- B. 冷清孤独
- C. 热闹
- D. 繁华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秋日登观信亭》都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登高》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秋日登观信亭》则通过秋天的景象隐喻人生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