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子高挽歌二首
作者:司马光 〔宋代〕
象设如平昔,升堂不见君。
尚疑言笑在,忽念死生分。
清论千秋雪,浮荣一片云。
泉台多少路,何处复修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故友的思念和对生死分离的感慨。诗人回忆起昔日的情景,仿佛一切都如往常般平静,却在升堂之时发现再也见不到故友。心中仍怀疑他是否依旧在此,与之言笑,然而又猛然意识到生死的距离。诗中提到“千秋雪”的清论,象征着久远的理想与追求,而“浮荣一片云”则暗示了世间的虚荣和无常。最后,诗人感叹于泉台的种种道路,惆怅于再也无法修文,与故友一同探讨学问的愿望已成泡影。
注释
- 象设:指物品的设置、安排。
- 升堂:指进入堂屋,通常是去拜见某人。
- 尚疑:仍然怀疑,表示对故友的思念。
- 清论:清晰的论述,通常指高尚的见解或志向。
- 千秋雪:形容岁月悠长,像雪一样洁白无瑕。
- 浮荣:浮夸的荣华,指世间的虚荣。
- 泉台:泉水旁的台子,象征学问和思考的地方。
典故解析
“千秋雪”可以引申为《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以文会友”,强调与有志之士的交流与学习,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友谊的追求。“浮荣一片云”则可以关联到道家思想中的无常与物质的虚幻,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中的成就而闻名。司马光的作品多以思考人生、反映社会为主,风格严谨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钱子高挽歌二首》创作于司马光晚年,正值他回首往事之际,感悟生死、友谊的珍贵,反映了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开头的“象设如平昔”引发了对往昔的追忆,诗人通过升堂这一行为,表现出对故友的期待与失落,显示出一种浓厚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尚疑言笑在”更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怀念,仿佛故友的笑声仍在耳边回响,但随即又被生死的现实所打断。
“清论千秋雪”与“浮荣一片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着恒久的理想与追求,后者则揭示了世事的虚幻与无常,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泉台多少路,何处复修文”则抒发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与无奈,暗示了在失去友人后,修文的道路既漫长又孤独。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情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冷静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象设如平昔:物品的摆放与往常一样,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不变。
- 升堂不见君:进堂却不见故友,直接表达了失落感。
- 尚疑言笑在:怀疑故友是否还在,表现出对往昔欢乐的留恋。
- 忽念死生分:突然意识到生与死的界限,感到无奈与悲伤。
- 清论千秋雪:理想与追求如雪般纯洁,象征着永恒的价值。
- 浮荣一片云:世间的荣华如云彩般浮动,揭示了虚无的本质。
- 泉台多少路:泉边有多少条路,象征着求学与探索的旅程。
- 何处复修文:对继续追求学问的渴望与无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比作“千秋雪”,形象地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 对仗:如“清论”与“浮荣”,“泉台”与“修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雪与云象征着理想与虚荣的对立,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珍惜友情与理想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设:代表过去的回忆与生活的安宁。
- 升堂: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 千秋雪:象征理想的永恒与纯净。
- 浮荣:象征名利的虚无与短暂。
- 泉台:代表学问与探索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秋雪”象征什么? A. 名利
B. 理想与追求
C. 友情 -
“升堂不见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感
B. 开心
C. 无所谓 -
诗人对生死分离的态度是? A. 焦虑
B. 无奈与接受
C. 不在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离骚》与《钱子高挽歌二首》:
- 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和友情的追求,但《离骚》更多是对个人理想的追寻,而《钱子高挽歌二首》则着重于对友人的怀念与生死的思考。
-
《静夜思》与《钱子高挽歌二首》:
- 两者都涉及了思念之情,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钱子高挽歌二首》则结合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历史著作,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包括司马光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