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咏风兰》

时间: 2025-01-04 07:56:38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咏风兰
作者: 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白话文翻译:

这朵兰花散发着独特的幽香,没有那浓烈的色彩来催促她盛开。
如同轻盈的波浪般欲要离去,但东风却将她留住。
这花显得格外萧条,无法忍受如此深秋的萧瑟。
不如留下一缕清冷的香气,正如湘江的第一场秋雨。

注释:

  • 幽芬:幽静的芳香。
  • 浓艳:指花色鲜艳,生动而夺目。
  • 凌波:比喻花的轻盈状态,像是波浪一样。
  • 忒煞:实在是,过于。
  • 争奈:无奈、无法抗拒。
  • 湘江:指湘江流域,著名的风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95),字容若,号洮西,满洲正红旗人。清代著名词人,风格清新、婉约,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兰花作为高洁的象征,常被文人所喜爱。纳兰性德在诗中通过描绘兰花的孤芳自赏,表达他对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点绛唇·咏风兰》展现了纳兰性德对兰花的深情描绘,诗中通过兰花的形象,传达出孤独与清雅的情感。兰花的幽香和淡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世俗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前两句“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强调了兰花的独特与孤独,流露出一种对名花的自我安慰与自得。接下来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则借用自然界的变化,表现出兰花在秋风中挣扎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感。最后两句“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则是对生命与美的珍惜,极富诗意。整首词清新脱俗,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纳兰性德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样幽芬:强调兰花独特的香气,与众不同。
  2. 更无浓艳催开处:没有那种浓烈的色彩来催促花开,表现兰花的清雅和自持。
  3. 凌波欲去:兰花如同轻波一般,似乎想要离开。
  4. 且为东风住:东风将兰花留住,象征外界的力量。
  5. 忒煞萧疏:兰花显得过于冷清,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情感。
  6. 争奈秋如许:无奈于秋天的萧瑟,暗示生命的无常。
  7. 还留取,冷香半缕:想要留住这缕清香。
  8. 第一湘江雨:用湘江的秋雨来比喻人生的清泪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轻波,营造出轻盈的意象。
  • 拟人:用“欲去”、“住”来赋予兰花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高洁美的追求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
  • 东风:象征时光与外界的影响。
  • :象征生命的衰落与无常。
  • 湘江雨:象征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芬”指的是什么? A. 浓艳的花香
    B. 清淡的芳香
    C. 甜美的气味

  2. “凌波欲去”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花的凋零
    B. 花的轻盈
    C. 花的盛开

  3. 诗的主题是? A. 赞美繁华
    B. 感慨人生无常
    C. 描绘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1. 纳兰性德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倾向于细腻的描绘,但纳兰更倾向于自然景象,李清照则多表现个人的离愁别恨。
  2. 同题材对比:纳兰的兰花强调孤独与清雅,而苏轼的作品则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加豪放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纳兰性德词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