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咏黄葵》
时间: 2025-01-04 12:2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咏黄葵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
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
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
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
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淡泊的情怀,表达了对黄葵花的感慨。前两句说不需要华丽的装扮,自然的道家妆容就很好。接着询问他人是否在此时进入了花的状态。再说春天的孤寂情感不适合这一季节,反而更适合晚秋时分。接下来的几句提到细雨无意间损伤了花的心,细小的宫罗也无法压平长久的皱纹。接着反问何必诉说凄清的心情,因爱秋季的阳光,几日的西风已经使花朵消瘦。最后一句表达即使花瓣零落,也不必感到厌倦,且在斜阳中依偎,胜过红袖的温存。
注释
- 铅华:指华丽的妆饰。
- 道家妆:指自然、简朴的妆容,源于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
- 孤情淡韵:孤独的情感与淡泊的韵味。
- 轻薄雨:形容雨水轻柔而无情。
- 檀心:比喻花的心,意指花的娇嫩。
- 宫罗:指宫廷的华美装饰,常用以形容精致的花饰。
- 西风:秋天的风,象征着凋零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号若虚,清代著名词人,生于1635年,卒于1685年。他是满族人,出身于显赫的家庭,性格洒脱,才情出众。其词风清新俊逸,情感细腻,常以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清初的一个秋季,正值纳兰性德对人生、爱情的思考期。他在词中以黄葵为引,借花抒发对季节变迁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洞仙歌·咏黄葵》以黄葵为题,抒发了对秋天的独特情感。诗中,作者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开头的“铅华不御”暗示了对浮华世界的拒绝,作者更愿意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接着的问句“问取旁人入时否”呈现出一种孤独感,似乎是在对他人生活状态的探询,反映了自我的内省。
在描绘黄葵的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细雨、斜阳等意象,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黄葵的脆弱,构建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尤其是“便零落蜂黄也休嫌”的句子,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豁达态度,尽管生命终将凋零,但在斜阳下的依偎,却胜过红袖的温暖,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包容。这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对黄葵的咏叹,更是对生命、爱情以及自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不需要华丽的妆饰,只求自然的道家风格。
- 问取旁人入时否:询问他人是否也能感受到此时的情感。
-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孤独的情感与淡泊的韵致更适合在秋天。
- 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正是晚秋时分,花朵的姿态显得更加标致。
-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轻柔的雨水无意中伤害了花的娇嫩心灵。
- 小叠宫罗镇长皱:细小的装饰无法平复花瓣的长久皱纹。
-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何必诉说内心的悲伤,因爱秋日的光辉。
- 被几日西风吹瘦:几日的西风已使花朵消瘦。
-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即使花瓣零落也不必讨厌。
- 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在斜阳下依偎,胜过与红袖的亲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的心比作“檀心”,形象生动。
- 拟人:细雨被赋予了轻薄的性格,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黄葵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葵: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细雨:代表着无情与柔弱,暗示着人情的复杂。
- 斜阳:象征着晚年与生命的余辉,带有温暖与宁静的意味。
- 红袖:象征着温柔的情感与爱的依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铅华”指的是什么?
- A. 朴素的装扮
- B. 华丽的妆饰
- C. 生活的艰辛
- D. 自然的风景
-
诗人为何认为孤情淡韵不宜春?
- A. 因为春天过于热闹
- B. 因为春天的花朵更加娇艳
- C. 因为春天带来生命的希望
- D. 因为秋天更加适合这样的情感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细腻的风格,李清照多以女性的视角描绘爱情,而纳兰性德则更注重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两者在表达孤独与思念时,均通过自然意象来传达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代抒情诗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