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正月十二夜对月》

时间: 2025-01-06 10:44:09

兰夜沉沉,灯期近了。

纤云卷尽冰轮皎。

横阶如水弄清寒,隔帘筛取疏阴到。

绮席歌残,离人思悄。

林梅浮动幽香好。

寂寥庭院许徘徊,一天吟绪和谁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正月十二夜对月
兰夜沉沉,灯期近了。
纤云卷尽冰轮皎。
横阶如水弄清寒,
隔帘筛取疏阴到。
绮席歌残,离人思悄。
林梅浮动幽香好。
寂寥庭院许徘徊,
一天吟绪和谁道。

白话文翻译:

在这兰色的夜晚,灯火即将熄灭。纤细的云彩已尽,明亮的月轮显得格外皎洁。
台阶上如同清水一般,映照出寒意,轻轻透过帘子筛出稀疏的阴影。
绮丽的席子上歌声已尽,离人的思绪愈发寂静。
林间梅花轻轻摇曳,散发出幽香,令人陶醉。
在这寂静的庭院中,我可以徘徊,然而整天的吟唱情绪又能与谁诉说呢?

注释:

  • 兰夜:指深蓝色的夜晚,形容夜色的幽深。
  • 灯期:指灯火即将熄灭的时刻,暗示夜晚的临近结束。
  • 纤云:细小的云彩,形容云的轻盈。
  • 冰轮:指明亮的月亮,形象地比喻月亮如冰轮般皎洁。
  • 绮席:华丽的席子,暗指丰盛的宴会或欢聚的场景。
  • 离人:指远方的亲友或爱人,表达思念之情。
  • 幽香:淡淡的香气,多用于形容花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玉珍,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作品闻名。其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正月十二夜,正值春节后的一个晚上,诗人面对明月,心中涌起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正月是一年之始,象征着新的希望与开始,但又带有些许孤独与思绪。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 正月十二夜对月》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夜晚。诗人以“兰夜沉沉,灯期近了”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即将结束的夜晚,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纤云卷尽冰轮皎”的描写,将明亮的月亮与轻柔的云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

在意象的描绘中,诗人运用了“横阶如水弄清寒”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寒冷的感觉,似乎连台阶上的冷意都如水般流淌,给人以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而“隔帘筛取疏阴到”则展现了光影的变化,细腻地描绘了一种温柔的孤独感。

接着,诗人提到“绮席歌残,离人思悄”,在华丽的宴席上,歌声已然消逝,留下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无声的感伤。这一段情感的转折,将诗的情绪进一步深化。最后两句“寂寥庭院许徘徊,一天吟绪和谁道”,在阐述孤独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倾诉对象的渴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夜晚、对明月、对离人思念的深刻体验,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夜的深沉与灯火的即将熄灭,营造出一种临近结束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云与月的描写,突显了夜的清冷与明亮。
  • 第三联:人们的活动与情感的对比,表现了离别与思念。
  • 第四联:最终的孤独感与对话的渴望,表达了无处诉说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轮皎”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拟人:如“林梅浮动”,赋予梅花以生命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正月的夜晚,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深沉而孤寂的情感,展现了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兰夜:象征宁静与深邃。
  2. 冰轮:象征纯洁与明亮。
  3. 离人:象征思念与孤独。
  4. 幽香: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张玉珍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冰轮”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河流

  3. 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
    A. 月亮和水
    B. 诗歌和音乐
    C. 花香和歌声
    D. 烟火和灯光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更多着重于乡愁与个人情感,而张玉珍的作品则是通过场景描写与情感交织,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意象和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讲解与赏析》
  • 《李白与他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