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青轩 朱彝尊 〔清代〕 天书稠叠此山亭,往事犹传翠辇经。 莫倚危栏频北望,十三陵树几曾青?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山亭中,天书堆积如山,往事依然流传着翠辇经过的传说。 不要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频繁向北望去,十三陵的树木又有几时是青翠的呢?
注释:
- 天书:指皇帝的诏书或文书。
- 稠叠:堆积如山。
- 翠辇:指皇帝的车驾,因装饰华丽而得名。
- 危栏:高高的栏杆。
- 十三陵:明朝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西北郊。
典故解析:
- 翠辇经:指皇帝曾经经过此地,这里可能暗指明朝皇帝的过往。
- 十三陵树几曾青:暗指明朝的兴衰,树木青翠象征国家的繁荣,而“几曾青”则暗示了明朝的衰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览北京附近的山区时,感慨明朝的兴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明朝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山亭中的天书和翠辇的传说,以及对十三陵树木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落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亭中天书的描绘和对翠辇传说的回忆,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中的“莫倚危栏频北望”一句,既是对读者的一种劝诫,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最后一句“十三陵树几曾青”则是对明朝兴衰的深刻反思,树木的青翠与否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诗人的忧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书稠叠此山亭:天书堆积如山,形容山亭中存放着大量的皇帝文书,暗示了此地的历史重要性。
- 往事犹传翠辇经:往事依然流传着翠辇经过的传说,翠辇象征着皇帝的威严和过往的辉煌。
- 莫倚危栏频北望:不要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频繁向北望去,这里的“北望”可能指向十三陵的方向,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
- 十三陵树几曾青:十三陵的树木又有几时是青翠的呢?树木的青翠象征国家的繁荣,而“几曾青”则暗示了明朝的衰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天书稠叠”比喻文书堆积如山,形象生动。
- 拟人:“十三陵树几曾青”将树木拟人化,赋予了它们情感和生命。
- 对仗:诗中的“天书稠叠”与“往事犹传”,“莫倚危栏”与“十三陵树”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明朝历史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山亭中天书的描绘和对翠辇传说的回忆,以及对十三陵树木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落的忧虑,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 天书: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历史的厚重。
- 翠辇:象征着皇帝的威严和过往的辉煌。
- 危栏:象征着高处和远望,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
- 十三陵树: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衰败,树木的青翠与否反映了国家的兴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天书”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诏书或文书 B. 天上的书籍 C. 山中的古书 D. 诗人的著作
-
“翠辇”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皇帝的威严 B. 山中的车辆 C. 诗人的回忆 D. 历史的变迁
-
诗中的“十三陵树几曾青”暗示了什么? A. 国家的繁荣 B. 树木的生长 C. 明朝的衰落 D. 诗人的忧虑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秋兴八首》杜甫: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来青轩》与《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都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 《来青轩》与《秋兴八首》: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明史》: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