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时间: 2025-01-06 11:43:56

柳影蘸芳洲。

珠帘半上钩。

把璚箫吹向小红楼。

燕子不知兴废事,漫相对,话春愁。

江上锦帆收。

花空烟水流。

南朝旧梦付闲鸥。

第四桥边还载酒,总孤负,少年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影蘸芳洲。珠帘半上钩。
把璚箫吹向小红楼。
燕子不知兴废事,漫相对,话春愁。
江上锦帆收。花空烟水流。
南朝旧梦付闲鸥。
第四桥边还载酒,总孤负,少年游。

白话文翻译:

柳影洒在芳草洲上,珠帘轻轻挂起一半。
我用璚箫在小红楼前吹奏,
燕子对兴衰之事毫无所知,任由它们在那里相对,聊着春天的忧愁。
江面上锦帆已收,花影在烟水中流淌。
南朝的旧梦已随闲鸥而去。
在第四桥边我还在饮酒,最终却辜负了少年时光的游乐。

注释:

  • 柳影:柳树的影子,象征柔美的春景。
  • 芳洲:芳草洲,指繁花似锦的草地。
  • 珠帘:指用珠子编织的帘子,形容华美的环境。
  • 璚箫:一种古乐器,象征高雅的音乐。
  • 小红楼: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是象征着美好而富有情感的回忆。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江上锦帆:指船只,可能暗喻旅行或人生的经历。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象征过往的繁华与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1640-1716),字惟贤,号静庵,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他的诗风以清新雅致著称,作品涉及山水、花鸟等题材,常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慨的思考。

创作背景:

《唐多令》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美好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伤。

诗歌鉴赏:

《唐多令》以鲜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和人们的内心愁绪。从“柳影蘸芳洲”到“江上锦帆收”,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柳树的影子洒在芳草洲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珠帘半上钩”则暗示着一种美丽与神秘,似乎在召唤着什么。

在情感层面,诗人以燕子为媒介,通过它们对兴废无知的态度,传达了一种对春愁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江水流转,锦帆收起,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过往的旧梦已成泡影。

诗的结尾“第四桥边还载酒,总孤负,少年游”更是点出了主题:尽管饮酒作乐,但最终却辜负了年少的美好时光。这种情感的对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影蘸芳洲:柳树的影子轻轻洒落在芳草洲上,渲染出春天的气息。
  2. 珠帘半上钩:珠帘轻轻挂起,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暗示着美好的景象。
  3. 把璚箫吹向小红楼:用璚箫吹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 燕子不知兴废事:燕子对人间事物无所知,象征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5. 漫相对,话春愁:燕子相对而坐,闲聊着春天的愁苦。
  6. 江上锦帆收:江面上的船只已收帆,象征着旅途的结束与现实的回归。
  7. 花空烟水流:花影在烟水中飘流,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早已逝去。
  8. 南朝旧梦付闲鸥:南朝的旧梦已随闲鸥而去,表明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9. 第四桥边还载酒:在第四桥边饮酒,表现出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
  10. 总孤负,少年游:最终却辜负了年轻时的游乐,感慨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意象。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反映了对过往青春的追忆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影: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珠帘:代表美好的环境与情感。
  • 燕子:寓意生机与无忧的生活。
  • 锦帆:象征旅途与人生经历。
  • 南朝:代表历史的繁华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柳影蘸芳洲”中“柳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春天的气息
    C. 悲伤的情感

  2. 诗中提到的“燕子”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无忧无虑
    C. 失落

  3. “第四桥边还载酒”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享受生活
    B. 感到孤独
    C. 怀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忧虑。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描绘春天景象与人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均体现了对故乡与过往的思念,但李白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易顺鼎则更多表达对青春的惋惜。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易顺鼎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多令及其诗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