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时间: 2025-01-04 09:38: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枕乱愁并,廉纤静夜听。
响空阶点滴分明。
一样芭蕉秋战雨,浑不似故园声。
尘梦苦难醒,劳劳度此生。
湿寒衾泪已成冰,剩有归心随断雁,
飘泊处又无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夜中的伤感与孤寂。躺在枕头上,愁思纷乱,夜深人静,听着窗外雨滴落在阶梯上的声音,清晰而分明。落雨声与故乡的芭蕉树下的雨声截然不同,让我更加怀念故乡。内心的尘梦难以清醒,漫长的生活让我倍感劳累。潮湿的被褥上,泪水早已凝结成冰,只剩下随着孤雁归去的心情,而我漂泊在外,毫无依靠。
注释:
- 支枕:枕头,表示作者在床上思虑。
- 廉纤:指清静而纤细的夜,形容夜晚的宁静。
- 响空阶:声音在空旷的阶梯上回响,形容雨声清晰。
- 芭蕉:一种植物,常见于南方,诗中用以象征故乡的景象。
- 尘梦:指内心的烦恼和梦境,形容作者的困扰。
- 湿寒衾:指湿冷的被子,暗示作者在寒冷的环境中,情绪低落。
- 归心:归家的心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断雁:孤雁,象征离散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嘉,清代诗人,较少为人所知,其作品往往流露出忧伤与对故乡的怀念。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而又饱含情感,常常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唐多令是袁嘉在离乡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此时正值秋季,正是思乡情愫最为浓烈的时节,诗中通过雨声、孤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唐多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孤独的夜晚,面对雨声引发的思乡情绪。开头两句“支枕乱愁并,廉纤静夜听”描绘了孤独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满腹愁思。接着“响空阶点滴分明”,用生动的景象传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共鸣,雨水滴落在空荡的阶梯上,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孤寂。
“一样芭蕉秋战雨,浑不似故园声”一句,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雨声与此处截然不同,增强了孤独感。后面几句“尘梦苦难醒,劳劳度此生”则是对生活的感叹,诗人似乎在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充满了疲惫与无奈。
最后两句“湿寒衾泪已成冰,剩有归心随断雁”,不仅描绘了诗人身处的寒冷环境,也象征着他内心的苦楚。孤雁的意象不仅代表着离别,也暗示着对归属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深刻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慨,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枕乱愁并:躺在枕头上,心中充满纷乱的愁苦。
- 廉纤静夜听:在清静的夜里,仔细倾听外界的声音。
- 响空阶点滴分明:雨水滴落的声音在空旷的阶梯上清晰可闻。
- 一样芭蕉秋战雨:与故乡的芭蕉树下的雨声不同,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 浑不似故园声:这里的雨声让人更加想念故乡的声音。
- 尘梦苦难醒:内心的烦恼和梦境让人难以清醒。
- 劳劳度此生:漫长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
- 湿寒衾泪已成冰:因忧伤而流下的泪水,已经在寒冷中凝固成冰。
- 剩有归心随断雁:只剩下思乡的心情,伴随着孤雁的飞去。
- 飘泊处又无凭:漂泊在外,失去了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冰,暗示内心的苦楚。
- 对仗:如“支枕乱愁并”与“湿寒衾泪已成冰”,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意。
- 拟人:雨声仿佛在诉说,使自然与人心相互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情感深刻而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愁苦,呼唤着归属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故乡,代表温暖与亲切的回忆。
- 雨声:象征思念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
- 孤雁:象征离别与孤独,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
- 泪水:象征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现出作者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A. 湿寒衾泪已成冰
B. 一样芭蕉秋战雨
C. 支枕乱愁并
D. 劳劳度此生 -
诗中“响空阶点滴分明”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梦境
B. 雨声
C. 思念
D. 生活 -
诗中提到的“断雁”象征什么? A. 归属感
B. 孤独与离别
C. 友情
D. 财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思乡更为直接、明朗,而袁嘉则通过细腻的音响意象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