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永仁见赠》

时间: 2025-01-19 21:40:13

怜君泣血依坟墓,虽设衡门不妄开。

盈几贝多翻百遍,同龛弥勒礼千回。

夜寒幽鸟窥香火,岁暮邻僧数往来。

何日为余重扫榻,卧听松韵落清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永仁见赠
作者: 释道潜 〔宋代〕

怜君泣血依坟墓,
虽设衡门不妄开。
盈几贝多翻百遍,
同龛弥勒礼千回。
夜寒幽鸟窥香火,
岁暮邻僧数往来。
何日为余重扫榻,
卧听松韵落清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诗人怜悯友人在坟墓前痛哭,尽管设立了严密的门禁,但仍然不忍心拒绝来访的朋友。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贝壳,心中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在同一个佛龛前,虔诚地向弥勒菩萨祈祷。夜晚寒冷时,幽鸟在香火中窥探,岁末时分,邻近的僧人偶尔来访。诗人期盼着某一天能够重整榻床,安静地躺下,聆听松树间的清风与哀怨。

注释

  1. 泣血:形容极度悲痛。
  2. 坟墓:指已故之人的埋葬之处,象征死亡与怀念。
  3. 衡门:比喻守门的严密,隐喻拒绝外人来访。
  4. 盈几:指桌上满是贝壳,象征思念的沉重。
  5. 弥勒:指弥勒佛,象征希望和信仰。
  6. 幽鸟:指夜间的鸟,暗含孤独与清冷的氛围。
  7. 松韵:松树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幽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潜(约960年-1032年),字惟韬,号澄心,宋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以其清逸的诗风和深刻的人生哲思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达对人生、自然及信仰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禅宗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与友人永仁相识后,因友人的去世而产生的怀念之作。诗人在此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哀悼与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次韵永仁见赠》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已故友人的哀思。开头两句通过“泣血”和“坟墓”,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浓烈的悲痛。接着“虽设衡门不妄开”,则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对于友谊的执着。诗中“盈几贝多翻百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痛,贝壳象征着思念的分量。对于弥勒菩萨的礼拜,体现了诗人对信仰的寄托与希望。

在描写夜晚的“夜寒幽鸟窥香火”中,幽鸟的出现暗示了孤独与寂静,增添了哀伤的气氛。岁暮邻僧的“数往来”,则在孤寂中带来一丝温暖,反映出人间情义的珍贵。最后两句“何日为余重扫榻,卧听松韵落清哀”则是一种期盼,渴望能够再次宁静地享受自然的声音,并在松韵中找到内心的慰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怜君泣血依坟墓: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悲痛之情。
  • 虽设衡门不妄开:尽管设立了门禁,但仍然不忍拒绝来访的朋友。
  • 盈几贝多翻百遍:桌上满是贝壳,象征对友人的思念。
  • 同龛弥勒礼千回:对佛的虔诚祈祷,希望能得到安慰。
  • 夜寒幽鸟窥香火:夜晚寒冷,鸟儿在香火中出没,象征孤独。
  • 岁暮邻僧数往来:年末时,偶尔有邻近的僧人来访,带来一丝温暖。
  • 何日为余重扫榻:期待某一天能重整榻床,享受宁静。
  • 卧听松韵落清哀:希望能够躺下,聆听松树的风声,感受内心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泣血”形容悲痛深重。
  • 拟人:如“幽鸟窥香火”,赋予鸟儿以人的行为,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深厚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死亡的哲学反思,展现了禅意与人情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泣血:象征极度悲痛与怀念。
  • 坟墓:暗示死亡与失去。
  • 贝壳:代表思念与情感的沉重。
  • 弥勒:象征信仰与希望。
  • 夜寒幽鸟:体现孤独与清冷的氛围。
  • 松韵: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泣血”在这里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痛
    C. 愤怒
    D. 无奈

  2. 诗中提到的“弥勒”代表什么? A. 友人
    B. 死亡
    C. 信仰与希望
    D. 自然

  3. 诗人在最后希望能够怎样? A. 参加宴会
    B. 重扫榻床,听松韵
    C. 旅行四方
    D. 读书写诗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
  • 《江雪》: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孤独与清冷,意境相似。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友人的送别,情感深厚,主题相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