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京师三兄在武昌以诗奉寄》
时间: 2025-01-17 08:3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辞乡轼辙罕逢知,对屋机云未有期。
兀奡更炊栖庑处,苍凉作赋上楼时。
燕台寒水成衣晚,汉口斜阳见雁迟。
当代功名同气盛,蹉跎莫待鬓如丝。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乡后,几乎没有遇到知心的朋友,
对面房屋的织机声中,仍不知何时能相见。
在那里寂静无声,炊烟缭绕的庙宇,
我在楼上写下感慨,心中满是苍凉。
燕台的寒水映衬着傍晚的衣衫,
汉口的斜阳下,归雁飞得更晚。
如今的功名和气势如同盛开的花朵,
可惜时光荏苒,莫等到白发苍苍时才追悔。
注释:
- 轼辙:指车轱辘的痕迹,比喻离开故乡的旅程。
- 机云:织布机的声音,象征忙碌的生活。
- 兀奡:寂静而孤独的环境。
- 苍凉:指情感的冷清和悲凉。
- 燕台:指燕京,古代对北京的称呼。
- 汉口:指汉口,今武汉的一部分。
- 功名:指官职和名声。
- 蹉跎:意为虚度光阴。
典故解析:
- 燕台寒水:这里的“燕台”指的是燕京(北京),诗人以此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汉口斜阳:汉口是武汉的重要地区,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之洞,字孝达,号季直,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曾任湖北巡抚,致力于推进洋务运动,主张中西结合,发展教育和经济。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张之洞在京师时,因思念在武昌的兄弟而作。诗中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京师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开篇即以“辞乡”开场,渲染出离乡的愁苦。接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诗中“苍凉作赋上楼时”一语,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创作的心境与感悟。此时的环境与内心形成鲜明对比,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两句,强调了功名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辞乡轼辙罕逢知:离开故乡后,难以遇到知心朋友。
- 对屋机云未有期:对面房屋的织布声中,未得知何时能重聚。
- 兀奡更炊栖庑处:在寂静的庙宇中,炊烟袅袅,倍感孤独。
- 苍凉作赋上楼时:在楼上写作时,心中充满苍凉之感。
- 燕台寒水成衣晚:寒水映衬着衣衫,感受到了夜色的寒冷。
- 汉口斜阳见雁迟:汉口的夕阳下,归雁飞得更晚。
- 当代功名同气盛:如今的功名声势如花盛开。
- 蹉跎莫待鬓如丝:时光荏苒,别等到白发苍苍才追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盛开的花朵,形容功名的短暂。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理想。
意象分析:
- 寒水:象征着思念的深沉与孤寂。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白发:象征着老去与对往昔的追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台”指哪个地方? a) 武汉
b) 北京
c) 南京 -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轻视
c) 感慨 -
“蹉跎莫待鬓如丝”中的“鬓如丝”意指? a) 年轻
b) 白发苍苍
c) 忧伤
答案:
- b) 北京
- c) 感慨
- b) 白发苍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之洞的《余在京师三兄在武昌以诗奉寄》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张之洞更侧重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典诗词分析》
-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