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薛晓帆》
时间: 2025-01-01 12:5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薛晓帆
作者:曾国藩
风骚难可熄,推激惟建安。
参军信能事,声裂才亦殚。
寂寞杜陵老,苦为忧患千。
上承柔澹思,下启碧海澜。
茫茫望前哲,自立良独难。
君今抱古调,倾情为我弹。
虚名播九野,内美常不完。
相期蓄令德,各护凌风翰。
白话文翻译:
风骚的风采难以熄灭,唯有像建安时期的诗人那样激发。
参军之事,确实可以依靠,声名如雷,才华也将尽显。
在杜陵的寂寞中年老,因忧虑与苦恼而感到千般辛苦。
向上承接柔和淡雅的思绪,向下开启碧海的波澜。
茫茫前望哲人,自立自强实在艰难。
你如今怀抱古老的旋律,倾情为我演奏。
虚名虽流传四方,内心的美德却总是难以完全。
期待彼此积蓄美德,维持高洁的风范。
注释:
- 风骚:指才华横溢的文人,特指东汉建安时期的文人。
- 建安: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文人群体出名,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等。
- 参军:指军中的一种职务,通常与军事和政治有较大关系。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象征着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寒冷。
- 碧海澜:象征广阔的前景与希望。
- 凌风翰:指高洁的文人风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岳州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被尊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诗歌常反映其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曾国藩对友人薛晓帆的回应,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风范的尊重和对当代文人的期望,反映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对友谊的重视。
诗歌鉴赏:
《酬薛晓帆》是曾国藩对友人的抒情之作,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感。开篇以“风骚难可熄”引入,表明对文人风采的推崇,同时也暗示了自身在仕途与文学上的艰难。接下来的“参军信能事”则是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展现出他在困境中仍能坚持理想与追求的决心。
诗中“寂寞杜陵老”一句,传达出一种孤独感与生活的艰辛,正如杜甫的晚年;而“上承柔澹思,下启碧海澜”则展现出一种从内心平静到外在波澜壮阔的转变,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结尾部分“相期蓄令德,各护凌风翰”,不仅是对友人的期待,也是对自我修养的提醒,强调内在美德的重要性。整首诗在对古典文化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骚难可熄:文人的才华与风采难以被抹去。
- 推激惟建安:只有建安时期的文人才能激励他人。
- 参军信能事:军事生涯中的经历令人信服和依赖。
- 声裂才亦殚:才华与声誉达到极致,令人钦佩。
- 寂寞杜陵老:感受到孤独与岁月的无情。
- 苦为忧患千:为生活的忧虑感到疲惫不堪。
- 上承柔澹思:心中承载着温和而平静的思绪。
- 下启碧海澜:向下又展现出广阔的海洋与希望。
- 茫茫望前哲:对未来哲人的期望和探索。
- 自立良独难:自我修养与独立自强的艰难。
- 君今抱古调:对友人古调的期待与欣赏。
- 倾情为我弹:希望友人能倾情演奏。
- 虚名播九野:名声虽然传播,但内心的美德常常未能完全展现。
- 相期蓄令德:希望彼此都能积累美德。
- 各护凌风翰:共同维护高洁的风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人的才华比作永不熄灭的火焰。
- 对仗:如“声裂才亦殚”,“虚名播九野”等句式对称。
- 象征:杜陵象征孤独,碧海象征希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追求与对理想的坚持,展现了在艰难处境中对友谊和美德的重视,鼓励自我修养与高尚品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风骚:象征出众的才华与风采,代表了文人的理想。
- 杜陵:杜甫的故乡,象征着孤独与诗人的艰辛。
- 碧海:象征广阔的前景与希望,寓意着理想的实现。
- 凌风翰:象征高洁的文人风范,代表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骚难可熄”中“风骚”指的是: A. 风的骚动 B. 文人的才华 C. 一种情绪 D. 诗的韵律
-
诗中提到的“杜陵”指的是: A. 杜甫的故乡 B. 一座山 C. 一条河流 D. 一个城市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绝望 B. 希望 C. 喜悦 D. 怨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曾国藩《酬薛晓帆》与杜甫《春望》的对比:
- 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但曾国藩更强调对理想的追求与友谊的重视,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遭遇的感伤。
参考资料:
- 《曾国藩全集》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