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初冬寓居报国寺赋诗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6:53: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闭门百虑丛忧煎,
出门葛蔓相纠缠。
苦被尘埃缚欲死,
脱身来此亲僧毡。
老松大槐遮四径,
日月为我生光妍。
道人龙钟五十七,
黝深碧眼珍珠圆。
烹茶煮饼时劝我,
亦有山果堆初筵。
橐驼对座不相管,
两家各有无言禅。
皋夔稷契非吾事,
休囚饥饱付皇天。
白话文翻译
关上门来百般忧虑交织煎熬,
推开门却被葛藤缠绕得无处可逃。
备受尘世纷扰几欲窒息,
脱身而来,来到这寺院亲近僧人。
古松和大槐树遮住了四条小路,
日月光辉为我带来美丽的光彩。
老道士已年过五十七,
深邃的黝黑眼眸如珍珠般圆润。
在烹茶煮饼时,他劝我,
还有山里的果实摆在初宴的桌上。
两人坐对而不相干扰,
各自体悟无言的禅意。
皋夔和稷契的事与我无关,
我只愿将饥饱之事交给天命。
注释
- 丛忧煎:多重忧虑交织,使人感到痛苦。
- 葛蔓:一种植物,象征束缚与困扰。
- 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亲僧毡:与僧人亲近,指寻求内心的宁静。
- 老松大槐:象征古老与长久,提供庇护。
- 龙钟:形容道士年迈。
- 黝深碧眼:道士的眼睛深邃而有神,表现其智慧。
- 橐驼:指盛装食物的袋子,象征生活的琐碎。
- 无言禅:无言的禅意,指禅宗的深邃与静谧。
- 皋夔稷契:古代贤人的名字,象征对尘世事务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人,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及书法家。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治军和治国的才能著称。曾国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尤其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其人生哲学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丙午年初冬,曾国藩在报国寺寓居,显然受到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烦恼的影响。诗中流露出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宗教的氛围和自然的景致使他得以暂时逃离世俗的桎梏,寻求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丙午初冬寓居报国寺赋诗 其一》是一首表达内心困扰与寻求宁静的诗作。诗中开篇用“闭门百虑丛忧煎”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烦恼,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接着,诗人描述了走出家门的情境,葛藤缠绕,象征着生活的束缚与困扰。
而后,诗人选择前往寺庙,与僧人亲近,意在寻求一处宁静之地,脱离世俗的纷扰。此时,古松和大槐树提供了庇护,日月的光辉则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宁静。诗人通过描绘与道人的相处,展现了两人之间无言的默契,体现了内心的安宁与对话的深刻。
整首诗在意象构建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人世烦扰的反思,也有对内心安静的追求。最后,诗人以“休囚饥饱付皇天”结束,表明他对命运的顺其自然,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心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为珍贵,反映了曾国藩对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闭门百虑丛忧煎:关上门,内心充满了各种忧虑,令人煎熬。
- 出门葛蔓相纠缠:走出门外,却被生活的烦恼像葛藤一样纠缠。
- 苦被尘埃缚欲死:感受到尘世的纷扰,令人窒息。
- 脱身来此亲僧毡:决定离开,来到寺庙与僧人亲近。
- 老松大槐遮四径:古松与大槐树遮挡了四条小路,象征庇护。
- 日月为我生光妍:日月的光辉为自己带来了美好与温暖。
- 道人龙钟五十七:老道士年过五十七,年迈而智慧。
- 黝深碧眼珍珠圆:道士的眼睛深邃如珍珠,象征智慧。
- 烹茶煮饼时劝我:在喝茶和吃饼时,道士劝说我。
- 亦有山果堆初筵:还有山上的果实摆在初宴的桌上。
- 橐驼对座不相管:两人坐在一起,各自不干涉对方。
- 两家各有无言禅:各自体悟无言的禅意,内心安宁。
- 皋夔稷契非吾事:古代圣贤的事与我无关。
- 休囚饥饱付皇天:愿将生活的饥饱之事交给天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烦恼比作“葛蔓”,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困扰。
- 对仗:如“闭门百虑”和“出门葛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老松”、“大槐”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尘世烦扰的超然态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松大槐:象征长久的生命与庇护,代表自然的宁静。
- 日月光辉:象征光明与希望,内心的平和。
- 无言禅:象征深邃的智慧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葛蔓”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束缚与困扰
- C. 自然
- D. 和谐
-
诗人选择去寺庙的目的是什么?
- A. 旅游
-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 C. 结交朋友
- D. 处理政务
答案
- B. 束缚与困扰
-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曾国藩的诗歌都表现了对生活困扰的反思,但杜甫的诗更具悲壮感,而曾国藩则趋向于超然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曾国藩全集》
- 《清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