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覃诗钞题辞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8:4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闻西蜀甚陆梁,
驱人大邑如驱羊。
群揭竿旌过都市,
广开林薮收畔亡。
新市下江颇窃发,
左溪横水还披猖。
州家上名使家纵,
昔我经过心繁伤。
太平风尘亦如此,
胡不上书达天子。
白话文翻译
最近听说西蜀的情况非常恶劣,驱赶人们的大城市就像驱赶羊群一样。许多人高举旗帜穿过都市,广泛地开辟森林和荒地以收集失去的土地。新市在江边也隐隐有些骚动,左溪的河水也因而变得汹涌。州府的官员们上报名声,而那些权贵家族却放纵自我。曾经我路过这里时心中感到忧伤。太平盛世的风尘也正是如此,何以不写信给天子呢?
注释
- 驱人:指驱赶人群。
- 大邑:大城市。
- 揭竿旌:高举旗帜的样子。
- 林薮:森林和荒地。
- 收畔亡:收回失去的土地。
- 心繁伤:内心纷繁复杂,感到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之一,以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表现而闻名。曾国藩的诗词多反映他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思考,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身处西蜀,目睹社会动荡和人们的苦难,因而感到忧虑和伤感。诗中表现了对当时局势的关心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陈庆覃诗钞题辞 其二》是一首反映了曾国藩对时局的深刻感悟的诗。诗的开头便以“近闻”引入,表现出他对西蜀局势的关注和震惊。诗中通过“驱人大邑如驱羊”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动乱中失去自由的悲惨景象,突显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
接下来的几句中,曾国藩通过“群揭竿旌过都市”描绘了起义者的场景,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而“广开林薮收畔亡”则反映了人们在混乱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行为,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痛苦。
“新市下江颇窃发”中提到的“新市”,可能暗指新的政权或动荡中的新经济形式,反映了社会变革中的不稳定。而“州家上名使家纵”则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与不公,使得曾国藩愈加感到心中的忧伤。
最后两句“太平风尘亦如此,胡不上书达天子”更是令人深思,曾国藩在对时局感到无奈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近闻西蜀甚陆梁:最近听说西蜀的情况非常糟糕。
- 驱人大邑如驱羊:形容人们在动乱中被驱赶,像驱赶羊群一样,强调了人们的无辜与痛苦。
- 群揭竿旌过都市:许多人高举旗帜穿过城市,暗示起义者的活动。
- 广开林薮收畔亡:为了生存,开辟荒地,收回失地,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生存斗争。
- 新市下江颇窃发:在江边的新市传出骚动的消息,暗示社会的不安。
- 左溪横水还披猖:左溪的河水也变得汹涌,象征着动荡的局势。
- 州家上名使家纵:州府的官员们上报名声,而那些权贵却放纵自我。
- 昔我经过心繁伤:曾经路过这里时感到心中忧伤。
- 太平风尘亦如此:即便在太平盛世,社会风气也并不理想。
- 胡不上书达天子:感到无奈,为什么不向皇帝上书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们被驱赶比作羊,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有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多次使用“过”“收”等动词,体现出社会多重面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曾国藩对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蜀:象征着动荡与战乱的地方。
- 羊:象征无辜被驱赶的人。
- 竿旌:象征起义和反抗的力量。
- 林薮:象征生存和斗争的空间。
- 江水:象征社会的变迁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驱人大邑如驱羊”意指什么?
A.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
B. 人们被迫离开城市
C. 人们在城市中聚集 -
“太平风尘亦如此”中“风尘”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社会风气
C. 战争 -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欢乐
B. 沮丧与忧虑
C. 中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描写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 《春望》:杜甫在战乱中对国事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曾国藩与杜甫:两者都在动乱时期创作,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但风格与视角各有不同,曾国藩较为沉郁,而杜甫则更为悲壮。
参考资料
- 《曾国藩诗文选》
- 《清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