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大雪冯君树堂周君荇农郭君筠仙方以试事困于场屋念此殆非所堪诗以调之》
时间: 2025-01-02 20:4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黑云压城真欲摧,银河倒泻天如筛。
我巢仓皇变泽国,嗟尔三子嘻可咍。
孔鸾欲争雁鹜食,贪饕岂得逃天灾。
矮檐埤危小于盎,拳曲裁足容颈腮。
上雨旁风忽冲突,蛰虫有户安能坏。
脱屦漂流不可觅,笔床茶臼何有哉。
冯君枯坐但闭目,急溜洒面不曾开。
周侯仰天得画本,倚墙绝叫添喧豗。
郭生耐寒苦索句,饥肠内转鸣春雷。
却笑群儿薄心胆,瑟缩啾唧良足哀。
丈夫守身要倔强,虽有艰阸无愁猜。
我今高卧舒两膝,深檐大栋何恢恢。
白日鼾声答雷雨,残滴初歇清梦回。
甘眠美食岂非庆,又闻逸乐生祸胎。
数君健强齿尚未,正可磨练筋与脢。
明朝日晴各转斗,老罴战罢还归来。
为君广沽软脚酒,泥污不洗且衔杯。
白话文翻译
黑云压城,仿佛要将城市摧毁,银河倾泻,天空如同筛子一般。我家在这场大雨中仓皇,真是沦为泽国。唉,你们三位真是可笑。孔鸾想与雁、鸭争食,贪吃的人怎么能逃避天灾呢?矮檐下的水比碗还要危险,拳头紧握的姿势让人连脖子和脸都无法容纳。天上雨水与旁边的风忽然交织,蛰居的虫子有了栖息之处,难道会被破坏?脱掉鞋子漂流无处可寻,书桌和茶具又何在呢?冯君坐着闭目,脸上被水冲刷却没有睁眼。周侯仰天寻找画本,倚墙大叫增添喧闹。郭生忍受寒冷,苦苦寻找诗句,肚子饿得像春雷在翻滚。却笑那些小孩心思薄弱,缩着身子啾唧,真是可怜。一个男人要坚守自己的身心,纵然有艰难险阻也不应猜疑。我现在在床上舒展双膝,深檐大栋何其宽广。白天鼾声回应着雷雨,残滴刚停清梦便回到。享受美食难道不是庆祝,又闻逸乐生出祸胎。你们中有力气强壮的,正好可以磨练筋骨。明天阳光明媚,各自转身去做自己的事,老熊战斗结束后还会回来。为你们准备美酒,泥污不洗且衔杯。
注释
- 仓皇:形容慌忙的样子。
- 泽国:指淹水的地方。
- 孔鸾:指某个人,可能是指代某些人。
- 贪饕:贪吃的人。
- 矮檐:指屋檐低的房子。
- 拳曲裁足:形容身体姿势的局促。
- 蛰虫:冬眠的虫子。
- 冯君、周侯、郭生:指代作者的朋友或同伴。
- 鼾声:打鼾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晚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军事、教育、经济等领域有着显著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特定的自然灾害背景下,作者借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他在艰难困苦中保持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内容上充满了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与反思,显示了作者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哲学思考。开头部分通过“黑云压城”和“银河倒泻”展现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迫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作者通过“我巢仓皇变泽国”的自述,表达了面对困境的无奈和焦虑。
在诗中,曾国藩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朋友们在风雨中的不同态度。冯君闭目而坐,象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而周侯则仰天呼喊,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愤懑。这种对比突出了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力,反映了曾国藩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的结尾传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和乐观。“明朝日晴各转斗”暗示了希望的到来,尽管现在面临困境,但明天依然会有新的开始。全诗在描绘自然灾害的同时,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表现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黑云压城真欲摧:黑云压在城市上,似乎要将它摧毁,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威力。
- 银河倒泻天如筛:银河倾泻而下,天空如同筛子般透亮,营造出一种极端的天气景象。
- 我巢仓皇变泽国:自己的家因洪水变成了泽国,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恐慌。
- 嗟尔三子嘻可咍:感叹三位朋友的无所畏惧,表现出一种调侃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河倒泻”比喻倾盆大雨,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使用了许多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蛰虫有户安能坏”,将虫子形象化,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沉着与豁达,强调了人在困境中应保持坚韧与乐观的态度,体现出一种大气与豪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黑云:象征着灾难和困境。
- 银河: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小儿:代表无忧无虑的年轻一代。
- 丈夫:象征男性的坚韧与担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曾国藩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冯君”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 A. 积极
- B. 消极
- C. 超然
- D. 恐惧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面对自然的无奈
- B. 人生的哲学思考
- C. 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探讨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曾国藩文集》
- 《清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