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台》

时间: 2025-01-17 09:35:34

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

寺名曾侈天真锡,碑字空传武肃挥。

灵洞土埋攒棘掩,古台石落借松园。

龙旗鸾辂曾遮拥,有祀圆丘庆六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
寺名曾侈天真锡,碑字空传武肃挥。
灵洞土埋攒棘掩,古台石落借松园。
龙旗鸾辂曾遮拥,有祀圆丘庆六飞。

白话文翻译:

吴越的山川在夕阳下显得十分迷人,登高远眺,步入云间的门户。
寺庙的名号曾是那样的荣耀,赋予天真的恩赐;而碑文的字迹如今却只剩下武肃的挥洒。
灵洞被土埋,荆棘丛生,古老的台基石头已然隐没于松树林中。
龙旗和鸾辂曾经被众人拥戴,祭祀圆丘的盛典庆祝着六飞的神灵。

注释:

  • 落晖:夕阳的余晖,指日落时分的光辉。
  • 云扉:云彩的门扉,形容高处的景致。
  • 寺名:寺庙的名字。
  • 天真锡:天真指的是一种无邪的恩赐,这里指寺庙的神圣与荣耀。
  • 武肃:指武肃帝,这里可能指碑文的内容。
  • 灵洞:可能指寺庙内的洞穴或灵异之地。
  • 古台:古老的平台或台基。
  • 龙旗鸾辂: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旗帜和车辇。
  • 圆丘:祭祀的场所,象征着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作品以抒发情感和描绘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董嗣杲在游历吴越地区时所作,描绘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沉思。诗中融合了对寺庙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历史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登云台》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吴越山川的落日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画卷之中。接着,诗人转而关注寺庙的历史,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中“灵洞土埋攒棘掩”一句,勾勒出古老寺庙的凋零,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无情。结尾的“龙旗鸾辂曾遮拥”则将历史与神秘结合,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歌的意境深远,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越山川几落晖:描绘了吴越地区的夕阳美景,表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2. 登临转步入云扉:诗人登高远眺,感受到一种身临云间的飘逸感。
  3. 寺名曾侈天真锡:寺庙的名字曾经辉煌,象征着曾经的荣耀。
  4. 碑字空传武肃挥:碑文的内容已然模糊,只剩下历史的痕迹。
  5. 灵洞土埋攒棘掩:古老的灵洞被时间掩埋,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6. 古台石落借松园:古老的台基被松树掩映,展示了自然的力量。
  7. 龙旗鸾辂曾遮拥:昔日的祭祀盛典,展现了历史的辉煌。
  8. 有祀圆丘庆六飞:祭祀圆丘,庆祝神灵的降临,传达了人们对神明的尊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扉”比喻高远的境界。
  • 对仗:如“龙旗鸾辂”形成了对称的修辞结构。
  • 意象:山水、寺庙、神灵等意象交织,形成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美丽。
  • 寺庙:象征宗教信仰与历史的传承。
  • 灵洞:象征神秘与灵性。
  • 龙旗鸾辂:象征古代祭祀与神灵的庇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是哪个地区的?

    • A. 长江
    • B. 吴越
    • C. 黄河
    • D. 西湖
  2. 诗中提到的“龙旗鸾辂”代表什么?

    • A. 祭祀的物品
    • B. 战争的工具
    • C. 古代的乐器
    • D. 书法的作品
  3.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 A. 怀念与感慨
    • B. 忘记与放弃
    • C. 轻视与否定
    • D. 模糊与混乱

答案:

  1. B. 吴越
  2. A. 祭祀的物品
  3. A. 怀念与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登高》与《登云台》均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而《登云台》则更注重历史的追溯与宗教的敬仰。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登云台》的详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