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浪天门断,千崖杳莫攀。
登舻一长啸,遥见谢公山。
我欲浮湘去,行吟楚泽间。
今宵对明月,把酒慰离颜。
白话文翻译
白色的浪潮在天门山前汹涌,千重崖壁看似渺无边际,无法攀登。站在船头长声一啸,远远地就看见了谢公山。我想乘船游荡湘水,吟诵诗歌在楚地的泽畔。今夜对着明月,举杯畅饮,借酒来抚慰我离别的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门:指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地势险峻。
- 白浪:白色的浪花,形容水势汹涌。
- 杳莫攀:渺无边际,无法攀登。
- 登舻:上船。
- 谢公山:指谢安所居之地,象征隐逸名士的理想栖息地。
- 浮湘:漂泊在湘水之上。
- 行吟:边走边吟诗。
- 楚泽:指楚地的泽水,象征着诗意的栖息地。
- 离颜:离别的愁苦。
典故解析
谢公山:历史上,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隐居于此,诗中提到此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鸣盛,清代诗人,生活在清中期,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他游历湘水时,表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离别和隐逸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天门》一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愁苦的抒发。开篇“白浪天门断”以生动的画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白浪翻滚,天门山高耸,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威严。紧接着“千崖杳莫攀”,用一种无奈的语气描绘出崖壁的高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渺小。
“登舻一长啸”则通过将自己置于船上的形象,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情绪,长啸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呼应和对人生的思考。接下来的“遥见谢公山”,不仅是对名士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一种理想境界的渴望,谢公山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的隐逸之地。
最后两句“我欲浮湘去,行吟楚泽间”,诗人表达了对湘水的向往,希望在水边吟咏,体现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而“今宵对明月,把酒慰离颜”则是对离别情感的深刻反思,明月代表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酒则是他用来抚慰内心的方式,展示出一种既愁苦又洒脱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浪天门断”:描绘天门山前的水势,白浪汹涌,象征险阻的旅途。
- “千崖杳莫攀”:通过崖壁的高度,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
- “登舻一长啸”:强调诗人心中的激昂与对自然的呼应。
- “遥见谢公山”: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象征着理想与宁静。
- “我欲浮湘去”:表现出对湘水的渴望,体现洒脱的生活态度。
- “行吟楚泽间”:表达在楚地吟咏的情景,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
- “今宵对明月”:指夜晚的孤独感,与月亮对话的情感。
- “把酒慰离颜”:酒是抚慰离愁的方式,表现出一种既愁苦又洒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情感结合,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对仗:“白浪”和“千崖”,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明月作为对话的对象,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一种既理想又现实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浪:象征动荡与挑战。
- 天门:象征高耸与险阻。
- 谢公山:象征隐逸与宁静。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酒:象征抚慰与解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公山”象征什么?
A. 隐逸生活
B. 战争
C. 自然灾害
D. 城市生活 -
“白浪天门断”中的“天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天河
B. 天山
C. 天门山
D. 天安门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表达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展现对山水的热爱与隐逸之情。
诗词对比
王鸣盛的《天门》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在情感上,王鸣盛更强调离愁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豪情与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分别展现了清代与盛唐的文化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鸣盛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鸣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