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出塞曲》

时间: 2025-01-17 10:19:24

烽烟照上京,饮马出长城。

剑舞龙文合,旗张虎翼横。

行营留赞画,属国助军声。

借问阴山北,曾知燕颔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烽烟照上京,饮马出长城。
剑舞龙文合,旗张虎翼横。
行营留赞画,属国助军声。
借问阴山北,曾知燕颔生。

白话文翻译:

烽火照亮了上京,骏马在长城外饮水。
剑舞与龙纹交织在一起,旗帜张扬如同老虎的翅膀。
行营中留下了赞美的画卷,属国的军队助阵发声。
我想问阴山以北的地方,是否曾经知道燕国的兴起?

注释:

  • 烽烟:指战乱时点燃的烽火,传递战争消息。
  • 上京:指北方的都城,可能是指北京或其他历史上重要的城市。
  • 饮马:让马饮水,形容骑兵在长途行军中的休息。
  • 剑舞龙文:形容剑术精湛,象征着勇士的英勇。
  • 旗张虎翼:比喻军旗高高扬起,像老虎的翅膀,形容气势磅礴。
  • 行营:指军队的营地。
  • 属国:指向朝廷效忠的国家或地区。
  • 阴山:古代指中国北部的山脉,象征着北方的边境。
  • 燕颔生:指燕国的兴起,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恪,字子华,号葱山,清代诗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曾任职于朝廷,擅长诗词,尤其在古诗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作背景: 《古出塞曲》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对外防御压力增大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感受到边疆将士的英勇与艰辛,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士兵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壮丽与紧张。首联“烽烟照上京”直接引入了战争的氛围,令人感受到紧迫感和危险。接着“饮马出长城”,将视角移至长城,强调了守卫边疆的重要性与士兵的勇敢。两句中,剑和旗的描写,则体现了军队的气势与精神,象征着将士们为国捐躯、英勇作战的决心。接下来描述“行营留赞画”,展现了军队的壮丽场景,营地中的士兵们在战斗中留下的印记,展现了战争的悲壮与伟大。最后一句“借问阴山北”,则引导读者思考战争的真实代价,暗示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反思。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豪迈之气,又有沉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烽烟照上京:烽火映照着京城,暗示战乱近在眼前。
  2. 饮马出长城:骑兵在长城外休息,表现出边防士兵的奔波与辛劳。
  3. 剑舞龙文合:象征着军队的英勇与骁勇善战。
  4. 旗张虎翼横:形容军旗高扬,意气风发,似虎翼般壮观。
  5. 行营留赞画:描绘了士兵们的英勇留下的历史印记,体现士兵的荣耀。
  6. 属国助军声:属国的军队也在助阵,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7. 借问阴山北:引发思考,阴山以北的历史与战争,象征对历史的追问。
  8. 曾知燕颔生:燕国的兴起,表明历史的兴衰与边疆民族的命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剑舞龙文合,旗张虎翼横”,使得诗句更加和谐、富有韵律感。
  • 比喻:将军旗比作虎翼,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军队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战争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对士兵们牺牲精神的敬佩。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暗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烟:战争的象征,传递紧迫感。
  • 饮马:象征疲惫与休息,也暗示士兵的辛劳。
  • :勇敢和战争的象征。
  • 旗帜:军队的象征,传达力量和团结。
  • 阴山:边防象征,历史的隐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烽烟照上京”中的“烽烟”指的是什么? A. 照明灯
    B. 战争的信号
    C. 自然现象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属国”是指什么? A. 归附于中央政府的国家
    B. 农田
    C. 市场
    答案:A

  3. “饮马出长城”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和平
    B. 边疆士兵的艰辛
    C. 自然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同样描写边塞的壮丽,表达边疆将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凉州词》 王翰:同为边塞诗,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边塞诗的审美与情感》
  • 《古代战役对中国诗词的影响》

这份内容提供了对《古出塞曲》的全面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