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宋代〕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覆盖在大地上的青绿麦苗尚未苏醒的情景,江南的云层和树叶在车辙中隐约可见。临近水边的烟雾景象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显得宁静而空旷。雨水已经停止,檐下的雨线断了,雪花刚刚飘落在屋顶上,仿佛是稀疏的珍珠。归来的时候,冰冷的雪花纷纷粘在了胡须上,带着寒意。
注释
- 覆块:指覆盖的麦田。
- 青青:形容麦田的颜色青翠。
- 江南:指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景色秀丽。
- 云叶:云和树叶,这里形容天气阴沉。
- 临皋:临近水边的地方。
- 雨脚:指雨水滴落的声音。
- 檐断线:指檐下雨水的流线已经中断。
- 雪林:指雪落在树林中的情景。
- 瓦疏珠:屋顶瓦片上稀疏的雪,如同珍珠。
- 冰颗:指冰雪凝结成的小颗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尤其在诗、词、文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苏轼的作品常体现出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开朗、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在四季交替时的感慨与思考。此时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心境复杂而深邃,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描摹和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歌鉴赏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冬交替之际的江南景象。诗的开头“覆块青青麦未苏”,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引入了季节的主题,传达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但又未完全苏醒的状态。接着“江南云叶暗随车”,将视角转向周围的环境,云层和树叶的阴影伴随着行车而来,形成一种悠远而朦胧的意境,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临皋烟景世间无”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所感受到的孤寂,水边的烟雾笼罩着一切,使人感到这个世界似乎被隔绝。随着“雨脚半收檐断线”的描写,词中情景的变化更加细致,雨水的停止与雪的降临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季节的交错感。
最后“归来冰颗乱黏须”,诗人用冰冷的雪花与胡须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寒冷的触感,仿佛传递着他此刻的心境与对生活的思考。整首词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渗透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覆块青青麦未苏:描绘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暗示春天的来临,但麦子依然未发芽,象征着生机的等待。
- 江南云叶暗随车:云层厚重,树叶在阴影中摇曳,暗示天气阴沉,增加了诗的氛围感。
- 临皋烟景世间无:临近水边,烟雾弥漫,世界仿佛只剩下这淡淡的烟景,体现出孤独感。
- 雨脚半收檐断线:雨水逐渐停止,檐下的雨线断裂,光线透出,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状态。
- 雪林初下瓦疏珠:雪刚开始覆盖在屋顶,像是珍珠般的美丽,带来了冬日的清新。
- 归来冰颗乱黏须:归来时,雪花粘附在胡须上,感受到冰冷,传达出一种寒意与孤独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瓦疏珠”,将雪比作珍珠,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雨脚半收”,赋予雨水以人的动作,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春冬交替之际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又反映了人生的孤寂与思考。这种对比的情感和景象,使得全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青麦: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江南云叶:象征江南的美丽与变幻,暗示情感的复杂性。
- 烟景:象征宁静和孤独的氛围。
- 冰颗:代表寒冷,暗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江南云叶”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自然的变化
C. 孤独感
D. 雪的美丽 -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归来冰颗乱黏须”主要表现了诗人对__的感受。
-
判断题: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对/错)
答案
- C
- 寒冷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表达春天的美好与自然景色。
- 《桃花源记》 by 陶渊明:表现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的情感,但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怀与豪放。
- 温庭筠《兰亭序》:在自然景色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