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岿》

时间: 2025-01-14 04:51:28

鸟雀栖烟树,牛羊下夕原。

危峰疑阻路,曲径又通村。

雨意连山暗,虫思彻夜喧。

数程已不远,十度月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鸟雀栖烟树,牛羊下夕原。
危峰疑阻路,曲径又通村。
雨意连山暗,虫思彻夜喧。
数程已不远,十度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鸟儿在烟雾缭绕的树上栖息,牛羊在傍晚的原野上归来。
高耸的山峰似乎阻挡了去路,曲折的小路却又通向村庄。
雨意弥漫,山间变得昏暗,虫鸣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息。
行程已经不远,十次黄昏已然降临。

注释

  • 栖(qī):栖息,停留。
  • 烟树:被雾气笼罩的树木,形象生动。
  • 危峰:高耸的山峰,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 曲径:弯曲的小路,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雨意:下雨的迹象。
  • 虫思:虫鸣的声音,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氛围。
  • 数程:指已经走过的路程。
  • 十度月黄昏:形容已经经历了多次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秉韬(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常融入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王秉韬在游历山水时,恰逢傍晚时分,目睹自然景色,心中感悟,遂作此诗。诗中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乡的期盼。

诗歌鉴赏

《宿松岿》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开篇“鸟雀栖烟树,牛羊下夕原”,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归巢和牛羊归来的景象,生动体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接下来的“危峰疑阻路,曲径又通村”,则通过高耸的山峰与弯曲的小路,表现出乡村的地理特征,给人一种神秘感与探索的欲望。

“雨意连山暗,虫思彻夜喧”写出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交响,雨意暗示天气的变化,而虫鸣则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氛。最后一句“数程已不远,十度月黄昏”则传达出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归乡的期盼已近在眼前。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描写,准确捕捉了自然的美与人心的归属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鸟雀栖烟树:鸟儿在雾气缭绕的树上栖息,表现自然的宁静。
    2. 牛羊下夕原:傍晚的原野上,牛羊归来,增添了生活气息。
    3. 危峰疑阻路:高峰显得险峻,似乎挡住了去路,暗示探索的艰辛。
    4. 曲径又通村:弯曲的小路却能通向村庄,象征希望与回归。
    5. 雨意连山暗:雨意让山间变得昏暗,表现天气的变化。
    6. 虫思彻夜喧:虫鸣声此起彼伏,营造出夜晚的生动氛围。
    7. 数程已不远:行程已经不远,表现出归家的希望。
    8. 十度月黄昏:经历多次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对归宿的期盼。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意连山暗”,将雨的感觉与山的昏暗结合,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虫鸣被赋予了“思”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晚的氛围。
    • 对仗:如“牛羊下夕原”与“曲径又通村”,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归家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悟。

意象分析

  • 鸟雀:象征自由与宁静,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牛羊:代表乡村生活的温暖与富足,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依恋。
  • 危峰:高耸的山峰象征着人生的挑战与探索。
  • 曲径:代表通往乡村的希望与归属感。
  • 雨意:象征自然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虫思:表现夜晚的生机与活力,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秉韬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牛羊下夕原”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

    • A. 早晨
    • B. 中午
    • C. 傍晚
  3. “曲径又通村”中的“曲径”指的是什么?

    • A. 直路
    • B. 弯曲的小路
    • C. 大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人居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宿松岿》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而后者则更注重山水的气势与意境。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王秉韬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