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鸲之仍鹆之,尔名今是非。
人言不踰济,何事满苔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鸲鸟和鹆鸟,彼此的名字如今竟成了是非之事。人们说这两种鸟不应该越过长江,为什么它们却在满是苔藓的矶石上聚集呢?
注释:
- 鸲:一种小型的鸣禽,通常指鸲鹆。
- 鹆:指的是一种水鸟,通常与鸲相对。
- 尔名今是非:你的名字如今成了是非,暗指名声或名义的变迁。
- 踰济:越过长江,这里用作比喻,指越界的行为。
- 苔矶:苔藓覆盖的岩石,象征着荒凉和无奈。
典故解析:
该诗可能涉及到古代人对鸟类的观察,鸟类的行为常常被用作比喻,代表人间的纷争和名声的变迁。长江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常被用来象征界限和分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公辅,号惭愧,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并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界的鸟类,反映了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鸲鸟与鹆鸟的描写,引发了对名声和界限的思考。诗中涉及的鸟类,象征着人们的名声和身份,名声在社会中往往会被曲解和扭曲,形成是非之争。诗人用“尔名今是非”一句,表达了对名声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人言不踰济”暗示着社会对事物界限的看法,然而现实中却常常违背这些界限,表现出一种人类行为的矛盾。苔矶的意象,增添了一种荒凉感,让人感受到在纷争和是非中,个人的无力与孤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鸲之仍鹆之:提到两种鸟,可能象征不同的身份或角色。
- 尔名今是非:表达了对名声变化的感慨。
- 人言不踰济:说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但实际上却常常被忽视。
- 何事满苔矶:在荒凉的环境中,鸟类却依然聚集,暗示了人们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修辞手法:
- 比喻:鸟类象征人声和身份。
-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苔矶象征荒凉,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在纷争与名声中的无奈与孤独,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鸲:象征名声与身份。
- 鹆:与鸲相对,代表不同立场。
- 苔矶:象征荒凉和人们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种鸟分别是什么? A. 鸲和鹆
B. 雀和鸽
C. 云和雾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生的纷争与无奈
C. 对爱情的思考 -
“尔名今是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 杜甫《登高》:同样反映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