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3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
作者: 苏辙
南窜逢公弄水亭,
北归留我阖闾城。
壮年不见日千里,
余论犹惊敌万兵。
简册何人知迼膝,
边防触处竦先声。
伤心系舸城东地,
目断安知有死生。
白话文翻译:
在南方的水亭邂逅了你,我却在北方的阖闾城留守。
壮年时未曾见过千里之外的太阳,
我的言论依然让敌人感到震惊,仿佛有万兵之势。
谁知道那些简册的内容,
在边防触动时先声夺人。
伤感的心情系在舸船的东岸,
望眼欲穿,不知生死何在。
注释:
- 南窜:指向南方逃窜或流亡。
- 公:指滕达,可能为当时的官员或朋友。
- 弄水亭:即在水边的亭子,象征着隐逸和闲适。
- 阖闾城:古代的城名,此处指苏辙所处的地方。
- 壮年:指中年时期,正是壮志凌云的年纪。
- 简册:指书信或文书。
- 迼膝:意为“亲近”,常用以形容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
- 边防:指边界防线,涉及国家安全。
- 舸:船只,指诗人所乘之船。
- 目断:目光所及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丘,宋代著名词人、散文家,与兄苏轼齐名,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所作诗词多表现对时事的关注、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被贬谪时期,描述了作者对滕达的思念及对国家、人生的忧虑,表达了对身世不遇的无奈和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关切。
诗歌鉴赏: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挽词,诗人通过对南北之间的地理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怀念。在南方的水亭与北方的阖闾城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作者的孤独与心境的复杂。诗中“壮年不见日千里”,不仅表明了生平志向的未能实现,更引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人用“余论犹惊敌万兵”来形容自己言辞的力量,暗示虽然身处逆境,依然不失风骨。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边防触处竦先声”,表达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体现出一种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的情怀。最后两句“伤心系舸城东地,目断安知有死生”充满了无奈与惆怅,诗人对未来生死的无知与对眼前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感同情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窜逢公弄水亭:描绘了作者在南方与朋友相见的情景,展现了友谊的温暖。
- 北归留我阖闾城:借阖闾城表现自己被留在北方的孤独感。
- 壮年不见日千里:感慨壮年时未能实现理想,内心深感遗憾。
- 余论犹惊敌万兵:表达即使身处不利,自己仍有言论的力量。
- 简册何人知迼膝:反映出自己与朋友间的深厚感情,却又感到被忽视。
- 边防触处竦先声:关心国家边防,感受到身责任重大。
- 伤心系舸城东地: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忧伤。
- 目断安知有死生: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无奈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地理位置的变化比喻心理状态的孤独。
- 对仗:行与行之间的结构严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反映了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诗人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亭:象征友谊的美好与宁静。
- 阖闾城:象征着归属与责任。
- 壮年:象征着奋斗与理想。
- 简册:象征着交流与联系。
- 舸:象征着生活的漂泊与不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阖闾城”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地方?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D. 东方 -
“壮年不见日千里”中,“壮年”指的是哪个年龄段? A. 青年
B. 中年
C. 老年
D. 婴儿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A. 我却在北方的阖闾城留守
B. 目断安知有死生
C. 边防触处竦先声
D. 伤心系舸城东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春望》中对国家破败的感慨与苏辙此诗对国家的忧虑,二者皆体现出诗人对时政的关心,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杜甫更多的是悲怆,苏辙则夹杂了思念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