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迟赴登封丞》
时间: 2025-01-14 04:54:3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迟赴登封丞
作者: 苏辙〔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
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
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
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
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
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
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後。
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
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
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路过嵩阳,在重阳节那天,秋高气爽。清晨时分,我邀请同行的朋友,共同举杯畅饮登高的美酒。鞋子磨出了厚厚的茧,极目远眺,山河壮丽。封坛的土已经消失,半夜里我摸索着星斗。下山后双脚疲惫,想再登高却知道困难重重。回头望去,烟云之中,隐约可见山岩的轮廓。未老之时约定再来游玩,怎知已过七十余年。我的儿子性情沉静,正好在丞邑的山路口。秋天的暑气依然让人烦闷,冬天的雪山又显得瘦削。春天的山景适合游览,愿乘坐安舆来迎接父亲。
注释:
- 嵩阳:指嵩山,位于河南省,是道教名山。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象征长寿。
- 藤鞋:用藤条编织的鞋,常用于登山。
- 胼胝:指脚上磨出的茧。
- 封坛:祭坛,古时祭天的地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与书法家,李白、杜甫等人的诗风影响深远。他以理性、直率的风格著称,且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送别朋友赴登封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带有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友人共游嵩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晨邀同行客”到“下山双足废”,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从年轻到老的过程。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短暂。特别是在“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後”一句,诗人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去的约定似乎遥不可及。整首诗运用典雅的语言,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描写,给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回忆自己在重阳节时的游历,气候宜人。
- “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邀请朋友共享美好时光,举杯畅饮。
- “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爬山所带来的疲惫,但同时也享受了壮美的风景。
- “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祭坛的土已消失,夜晚对星空的探寻显得渺小。
- “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下山后感到疲惫,想再登却知难。
- “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回头望去,山的轮廓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 “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後。”:曾约定未老时再游,没想到已过七十。
- “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提到自己的儿子,性情沉稳。
- “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描绘季节变化中的山景。
- “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春天的山适合游览,愿乘坐安舆迎接父亲。
-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情感更加深刻。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友人的祝福、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以山水作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思。
意象分析:
- 嵩阳:象征着高远和壮丽,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重阳:代表着长寿与团聚,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 藤鞋与胼胝: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努力。
- 星斗:象征着宇宙的浩瀚与人生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诗人曾经约定在什么时光再来游玩?
- A. 七十年前
- B. 未老时
- C. 年轻时
- D. 春天
-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 A. 山河、星斗
- B. 大海、沙漠
- C. 森林、湖泊
- D. 雪山、草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中问答》 - 王维
-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而苏辙的《送迟赴登封丞》则更加个人化,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