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
时间: 2025-01-01 14:29:49意思解释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
原文展示:
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従禄山。
此皆燕人语也。
白话文翻译:
燕国的疆界不过是古北门,连绵的山脉逐渐减少,变得多是平坦的田地。
奚族人自己建造草屋居住,契丹人则驾着马车靠近水泉。
驼背的骆驼和羊马散落在川谷之间,草枯水尽的时候就会迁移。
汉人何时被迫流离失所,衣服逐渐改变而语言得以保存。
辛勤耕作却只能做客,赋税和劳役稀少,勉强寻求安稳。
汉族和奚族人都单薄弱小,契丹人却在这里横行霸道,
看着汉朝的使者,心中感到凄凉。
石瑭窃取了地位却没有传给子孙,
给燕蓟带来了超过百年的祸害。
仰天呼喊问自己何罪,心中自恨远祖随了禄山。
这些都是燕人的话语。
注释:
- 燕疆:指的是燕国的边界。
- 古北阙:古代北方的边防要塞。
- 奚人、契丹:古代北方民族,奚人是一个部落,契丹是后来的契丹族。
- 橐驼:驼背的骆驼。
- 石瑭:历史上一个权臣,因其行为对燕国造成了隐患。
- 禄山:指的是安禄山,唐朝的叛将,他的叛乱导致了许多灾难。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工诗词、散文、文论,作品以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苏辙在北方出使时创作的,诗中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对汉人的压迫与汉人流离失所的痛苦,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流亡汉人的同情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诗中使用了细致的地理描写,展现了契丹、奚人等民族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与汉族的关系,以及汉人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苏辙在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汉人与契丹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以及历史的无情。诗的最后两句更是情感的高峰,既有对历史的追问,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哀,传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 燕疆不过古北阙:描绘燕国疆域的狭小,暗示其国力的衰退。
- 连山渐少多平田:地形的变化反映出汉人居住环境的变化。
- 奚人自作草屋住:奚族人自给自足,生活简朴。
- 契丹骈车依水泉:契丹人生活条件较好,依水而居。
- 橐驼羊马散川谷:描绘北方草原的自然状态。
- 草枯水尽时一迁:描述游牧民族的迁徙生活。
- 汉人何年被流徙:反问汉人何时遭受流离之苦。
- 衣服渐变存语言:汉人的衣着变化反映文化的改变。
- 力耕分获世为客:汉人努力耕作却仍然是客居之地。
- 赋役稀少聊偷安:生活条件的艰辛,勉强求得安宁。
- 汉奚单弱契丹横:对比汉奚的弱小和契丹的强势。
- 目视汉使心凄然:汉使的到来让人感到心酸。
- 石瑭窃位不传子:石瑭的行为造成了历史的伤害。
- 遗患燕蓟逾百年:对燕国历史的深刻反思。
- 仰头呼天问何罪:对命运的质问和无奈。
- 自恨远祖従禄山:对历史的自责与反思。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汉人和契丹、奚人生活状况的对比,突显出各自的生存环境与历史地位。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民族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汉人流亡的苦楚与历史的无情。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祖先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燕疆:象征着汉人的家园与失去。
- 草屋:代表着游牧生活的简陋与艰辛。
- 马车:象征着契丹的强大与汉人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奚人”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族
- B. 奚族
- C. 契丹
- D. 鲜卑
-
诗中提到的“石瑭”对燕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 A. 带来繁荣
- B. 窃取地位,遗害百年
- C. 促进了汉人与契丹的交流
- D. 无影响
答案:
- B
- B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作品: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与无奈。
- 解读:苏辙的作品更关注北方民族的生活状态与汉人命运的交织,而杜甫则是对战争带来的个人痛苦与国家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