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泛清河》

时间: 2024-12-29 19:31:06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白话文翻译:

南北方的水流不多,崎岖的道路上不愿放弃舟船。
什么时候才能遇上细雨呢?这里处处都有通往河流的路。
在坟堆旁翻看书卷,兴亡的历史在路旁指引着我。
苍茫的秋草已经半枯,依然要比较愚昧与聪明。

注释:

  • 南北:指南方和北方。
  • 无多水:水流不多,意指河流干涸或不便于行舟。
  • 崎岖:道路艰难曲折。
  • 舍船:放弃舟船,意思是无法继续水上行。
  • 霖雨:细雨,滋润的雨。
  • 通川:通往河流的道路。
  • 坟垅:坟墓的土堆。
  • 兴亡: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
  • 苍芒:形容草木的颜色,苍凉的样子。
  • 愚贤:愚笨与贤明的比较。

典故解析:

本诗提及的“兴亡”指的是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坟垅旁的书卷象征着历史的积淀和人们对过去的反思,显示了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北水流不多的时期,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生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

诗歌鉴赏:

本诗以清河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在南北水流不多的环境下,诗人感受到旅行的艰辛与无奈,细雨的渴望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坟垅旁的书卷象征着历史的积淀,诗人通过观察历史的兴亡,反思个人的价值与选择。

“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性与智慧的思考,尤其是在生命的秋季,愈显得人们对智慧与愚笨的追求。这种对比不仅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反思,也让人关注到历史的教训。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对人生的选择与价值有了更深的领悟,既具哲理性又富有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南北无多水:描绘了水域的干涸,暗示了环境的恶劣。
    2. 崎岖未舍船: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无奈与不舍。
    3. 何时好霖雨:对细雨的渴望,象征着对生命滋润的希望。
    4. 是处有通川:暗示着希望的存在,尽管环境艰难。
    5. 坟垅看书卷:通过历史的书卷反思过去,彰显智慧。
    6. 兴亡指道边:历史的兴亡教训成为人生的指引。
    7. 苍芒半秋草: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衰退。
    8. 犹复较愚贤:引发对人生智慧与愚昧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流的干涸比喻生命中的挫折。
    • 对仗:如“愚贤”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智慧的探讨与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南北”:象征广阔的天地与艰难的旅途。
  • “霖雨”:象征希望与生命的滋润。
  • “坟垅”:历史的象征,反映出对过去的沉思。
  • “苍芒秋草”:生命的衰退与无常,富有哲理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霖雨”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细雨
    C. 雷雨

  2. 诗人通过“坟垅看书卷”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无视
    B. 对历史的反思与学习
    C. 对书籍的厌烦

  3. “愚贤”在诗中对比了哪两种人?
    A. 聪明与愚笨
    B. 富有与贫穷
    C. 忍耐与放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登高》 - 杜甫
  3.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泛清河》均为北宋时期的作品,前者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理想,后者则在自然与历史中探讨人生命运的哲理。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