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1-14 21:23: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
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
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
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
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大道上与众人同行,虽然快步行走,却只是在尘土中奔波。慢慢走的时候,聆听周围的声音,难道没有一个是我的一部分吗?经过白鹤峰的时候,鸡犬来相互亲近。我在果树旁筑起小屋,四周的邻居时有时无。安静的睡眠难以满足,夜晚的宁静让我唯恐天明。晨曦即将到来,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我对往来的人感到疲倦。
注释:
- 大道:指宽广的道路,比喻世俗的生活。
- 疾驱:快速奔跑,形容生活的匆忙。
- 白鹤峰:地名,可能代表自然的宁静。
- 筑室:建造房屋,象征安定的生活。
- 安眠岂有足:安静的睡眠怎么会有足够的呢?意指内心的不安。
- 倦对:疲倦地面对,表达对人际交往的厌倦。
典故解析:
- 白鹤: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高洁、超然的境界。
- 鸡犬相亲:出自《论语》,原意是邻里和睦,现用于形容生活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苏辙隐居期间写的,反映了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便用“疾驱”带出一种急促的生活节奏,映射了当时社会的繁忙与浮躁。而后通过“徐行听所之”,展现了作者在世俗喧嚣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努力。白鹤峰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象征着高洁的理想境界。
筑室依果树的意象,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归属感,诗人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安宁。然而,安眠的难以满足和对晨曦的恐惧,生动地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倦怠。诗的最后,作者面对往来之人,感到一种疲惫,这种情感深刻而真切,令人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尘世生活的反思,也有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道与众往:描写人们在大路上行走,表现出一种众人追逐的景象。
- 疾驱祗自尘:快步行走只是在尘土中忙碌,隐喻生活的浮华与无奈。
- 徐行听所之:慢慢行走倾听周围,表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 何者非吾身: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内心的迷茫与探寻。
- 却过白鹤峰:经过白鹤峰,象征一种理想的境界。
- 鸡犬来相亲:邻里和睦,描绘出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
- 筑室依果树:在果树旁建房,象征自然的归宿。
- 有无通四邻:邻里之间的交往时有时无,体现生活的孤独感。
- 安眠岂有足:即便有安静的睡眠,也难以满足内心的需求。
- 良夜惟恐晨:美好的夜晚却害怕黎明的到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逃避。
- 晨朝亦何事:清晨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 倦对往来人:对人际交往感到疲倦,隐含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疾驱和尘土,强化生活的浮躁感。
- 拟人:鸡犬来相亲,赋予动物以情感,增强邻里和睦的意象。
- 对仗:如“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在世俗与自然之间的挣扎”展开,表达了对繁忙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的内心困惑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道:象征世俗生活的繁忙与浮华。
- 白鹤峰:代表理想与超然,象征着内心的追求。
- 果树:象征自然的安宁与归属感。
- 鸡犬:代表邻里和睦,体现生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疾驱”的意思是: A. 快速奔跑
B. 慢慢行走
C. 休息
D. 停止不动 -
“筑室依果树”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孤独的害怕 -
诗中反复表现的情感是: A. 喜悦
B. 厌倦
C. 恐惧
D. 自豪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辙的诗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苏辙通过直白的语言展现内心的烦恼,而陶渊明则通过田园的宁静描绘理想的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苏辙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