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
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
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季的连绵细雨中,农作物的耳朵(禾苗)可能会受到影响。
流行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验证,但田地里的作物仍然能够丰收。
雨水只让杂草茁壮成长,而那些美丽的蕙兰也难以并存。
不久之后,浮云将会散去,悠然自得地享受这晚上的晴朗。
注释:
字词注释:
- 秋霖:秋季的细雨。
- 逢甲子: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周期,象征着重要的时刻。
- 禾耳:禾苗的生长,通常指粮食作物。
- 流俗:流行的风俗或习惯。
- 润:滋润,指雨水的滋养。
- 藜莠:指杂草。
- 烂与蕙兰:形容杂草与兰花共存的艰难。
- 浮云豁:浮云散开,象征晴朗的天空。
- 逍遥:自在轻松。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提及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农耕的重视及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书之一,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司马光的诗歌多以抒情、咏物见长,风格清新而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和安这久雨》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诗中反映了因雨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连绵的细雨对农业的影响。首句“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点明了时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禾苗生长的担忧。随后的“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则反映了尽管外界风俗流行,但在好的田地里仍能收获丰盈,体现了对农业的坚定信念。
第三联“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则引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雨水滋润的不仅是禾苗,还有杂草的生长,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如意与美好并存的现实。最后一句“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展现了对晴朗天气的期待与向往,形成了对比,给人以希望。
整首诗虽以农业为题材,但其内涵深远,折射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既有哲理性,又有生活的真实感,展示了司马光对自然与人事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霖逢甲子:秋天的细雨降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象征着变化。
- 禾耳恐须生:对禾苗生长情况的担忧,反映出对农业的关心。
- 流俗幸无验:流行的风俗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看法。
- 高田犹有成:尽管有困难,好的田地依然可以丰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 润唯藜莠得:雨水滋润了杂草而非禾苗,暗示生活中的不完美。
- 烂与蕙兰并:杂草与美丽的蕙兰并存,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 早晚浮云豁:浮云将要散去,预示着晴天的到来。
- 逍遥赋晚晴:期待在晴朗的天气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禾耳”和“藜莠”,表现出对比与冲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云和雨象征着生活的变化。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季雨水对农作物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生活的思考。它强调了希望与乐观的态度,尽管面对困难,仍然要期待未来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霖:象征着变化的季节与生命的轮回。
- 禾耳:象征着希望与丰收。
- 流俗:象征着社会的风气与变迁。
- 藜莠:象征着生活中的杂音与负面因素。
- 蕙兰: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生活的理想。
- 浮云:象征着生活的变幻不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秋霖”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流俗幸无验”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b) 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c) 农作物的丰收
d) 自然的美好 -
诗中“早晚浮云豁”是指什么? a) 生活中的困难
b) 未来的希望
c) 晴天的到来
d) 雨水的影响
答案:
- c) 秋季
- b) 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 c) 晴天的到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关注自然与农业,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战乱对农田的影响,而司马光则在细雨中表达对丰收的期待和思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司马光传》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