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三月十一日为桑麦说苦》
时间: 2025-01-17 10:4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年景象在春光,底事今年春反常。
四十日来无点雨,二三月里却多霜。
麦苗病燥饭亏料,桑叶死寒蚕绝粮。
天下苍生不堪命,但看人事即阴阳。
白话文翻译:
今年春天的景象本应是生机盎然,但为什么却显得异常?
已经四十天没下雨,而二三月份却频繁出现霜冻。
麦苗因干旱而病弱,粮食也因此减少;桑叶因寒冷而枯萎,蚕也没有了食物。
世间百姓不堪忍受这样的命运,只能看着人事如同阴阳般变化。
注释:
- 底事:何故,为什么。
- 反常:与正常情况相反,异常。
- 病燥:病态的干燥。
- 绝粮:断粮,没粮食可吃。
- 苍生:指百姓。
典故解析:
本诗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农民的生活。诗中提到的“阴阳”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变化,往往意味着灾难和丰收的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常以自然景象反映人间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戊寅年春,正值农忙时节,面对干旱与寒霜的双重打击,诗人感受到农民的困境,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苍生疾苦的同情与对自然变化的无奈。
诗歌鉴赏:
《戊寅三月十一日为桑麦说苦》是一首深刻反映农民生活困境的诗作。诗人在春天的景象中,感受到了一种不寻常的反常气候,借此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全诗通过四十天无雨与二三月霜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诗的开头用“春光”引入,设下了一个温暖的期待,却随即转入“反常”之叹,形成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两句则具体描绘了干旱与霜冻对麦苗与蚕蛹的影响,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
最后两句“天下苍生不堪命,但看人事即阴阳”则升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民生困苦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出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年景象在春光”:春天的景象本应是生机勃勃。
- “底事今年春反常”:但今年春天却显得异常。
- “四十日来无点雨”:已经四十天没有下雨。
- “二三月里却多霜”:而在二三月份却频繁出现霜冻。
- “麦苗病燥饭亏料”:麦苗因干旱而病弱,粮食也因此减少。
- “桑叶死寒蚕绝粮”:桑叶因寒冷而枯萎,蚕也没有了食物。
- “天下苍生不堪命”:世间百姓不堪忍受这样的命运。
- “但看人事即阴阳”:只能看着人事如同阴阳般变化。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正常的春天与异常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通过“苍生”的描述,给予人性化的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人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此类困境时的无助与悲哀。
意象分析:
- 春光:象征希望与生机。
- 霜:象征灾难与冷酷。
- 麦苗、桑叶、蚕:分别代表农作物与农民的生计,体现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干旱持续了多少天? A. 30天
B. 40天
C. 50天 -
诗人对百姓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深切关怀
C. 不屑一顾 -
“阴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死变化
B. 天气变化
C. 情绪变化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间情感。
诗词对比:
- 陈著的《戊寅三月十一日为桑麦说苦》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民生,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而后者则在战争背景下表现离愁别绪。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讲解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