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头围
作者: 柯培元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白板低檐数百椽,周围修竹袅炊烟。
山中自有梅花历,海上常看玳瑁天。
丈甲三时分䆉稏,居民终岁饱鱼鲜。
此间饶有淳民意,法古应教复井田。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座白墙低檐的房屋,周围几百根竹子随风摇曳,炊烟袅袅上升。
山中自然会有梅花的开放,海上则常能看到美丽的海龟在阳光下游弋。
这地方的土地一年三次可以收获稻谷,居民们一年到头都能吃到新鲜的鱼。
这里的民风淳朴,应该借鉴古代的教导,恢复井田制度。
注释:
- 白板:指的是白色的墙壁,象征朴素的居住环境。
- 数百椽:椽子是房屋的横梁,数量多则表明房屋规模较大。
- 袅炊烟:形容炊烟轻柔地飘升,营造出温馨的居家氛围。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在诗中暗示自然的美好。
- 玳瑁:一种海龟,形容海上美丽的景象。
- 丈甲:古代农田的单位,表示土地的丰饶。
- 淳民:指民风淳朴的人民。
- 井田:古代田制的一种,强调集体耕作与平等分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柯培元,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乡村景象和民生情怀。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下,农田的管理与民众的生活状况成为诗人关注的重点,体现了对淳朴民风和农耕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低檐白墙、修竹炊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居住环境。接着,诗人以梅花和玳瑁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暗示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丈甲三时的丰收不仅展现了土地的富饶,也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最后,诗人提到的“法古应教复井田”,表达了对古代农田制度的向往,体现了对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板低檐数百椽”:描绘了房屋的外观,营造出朴素而宁静的环境。
- “周围修竹袅炊烟”:强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人们的生活气息。
- “山中自有梅花历”:表达了自然的自我调节与美丽。
- “海上常看玳瑁天”:描绘了海的美丽与生动的景象。
- “丈甲三时分䆉稏”:表现了土地的丰饶和农民的富足。
- “居民终岁饱鱼鲜”:强调了民生富足,生活安稳。
- “此间饶有淳民意”:赞美了地方民风的淳朴。
- “法古应教复井田”:呼应古代的田制,期待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上常看玳瑁天”,将美丽的海龟与美丽的天空相结合。
- 对仗:全诗多处用对仗句式,使结构更为工整。
- 意象:诗中多种意象(如梅花、炊烟、鱼鲜)交织,形成丰富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自然美和乡村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古代农田制度的向往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白板:象征简单与自然。
- 修竹:代表坚韧与高洁。
-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和高尚的品格。
- 玳瑁:寓意自然的美丽与生动。
- 淳民意:体现了对人性善良本质的赞美。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要自然景象有哪些?
- A. 梅花、炊烟
- B. 玳瑁、山川
- C. 以上都是
- 诗中提到的“井田”制度主要强调什么?
- A. 社会不平等
- B. 土地的集体耕作
- C. 富人对土地的占有
- 诗人对民风的评价是什么?
- A. 淳朴
- B. 复杂
- C. 冷漠
- 诗中提到的主要自然景象有哪些?
答案: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风格与《头围》相似,都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及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与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