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送彭道微使君移知永康军)》

时间: 2025-01-19 18:59:08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

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

烟霭楼台舞翠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烟霭楼台舞翠鬟。

白话文翻译:

在荔枝滩上留下千骑的豪杰,桃李树影交错,繁茂如盖。
燕子在温暖的巢中,香气渐渐散去。画戟林立,镇住了八蛮之地。
永康又有风流的统治者,治理着这片江山。
少有争讼,多是闲暇的生活。烟霭缭绕的楼台上,舞女摇曳着翠色的髻。

注释:

字词注释:

  • 荔枝滩:指荔枝树生长的地方,象征着丰饶与美好。
  • 千骑:指众多骑兵,形容豪华的阵容。
  • 桃李阴繁:桃李树的阴影茂密,象征着春天的繁华与生机。
  • 燕寝:燕子在巢中,寓意温馨。
  • 画戟:一种古代的兵器,象征武装力量。
  • 八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暗指边疆的安定。
  • 风流守:指有才华和风采的统治者。
  • 少讼多闲:指社会和谐,诉讼较少,生活安逸。
  • 烟霭楼台:指烟雾缭绕的楼阁,增添了诗的意境。

典故解析:

  • 荔枝与桃李:荔枝与桃李常被用来象征美好、富饶的生活。
  • 画戟镇八蛮:历史上有不少战役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冲突,诗中提及显示了国家的安定与强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为“苏黄米”。黄庭坚擅长古诗,风格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为送别彭道微赴永康军任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黄庭坚通过描绘永康的美丽景象,传达了对新任守令的信任和期待。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具有浓厚人情味的送别诗,黄庭坚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永康的美好与安宁。诗中“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展现出送别者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中“少讼多闲”表达了对永康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期望,这种美好的愿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中用“画戟森森镇八蛮”体现出对国家安定的祝愿,黄庭坚在诗中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在描绘自然美景与社会和谐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了黄庭坚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荔枝滩上留千骑:描绘了在荔枝滩上,豪杰骑士们的景象,象征着繁华与富饶。
  2. 桃李阴繁:桃李树影交错,表现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3. 燕寝香残:燕子在温暖的巢中,香气渐渐消散,暗示着安逸的生活。
  4. 画戟森森镇八蛮:画戟林立,镇压了南方的少数民族,体现出国家的强大与安定。
  5. 永康又得风流守:期待永康有才华的统治者。
  6. 管领江山:指挥治理国家,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信任。
  7. 少讼多闲: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8. 烟霭楼台舞翠鬟:描绘出烟雾缭绕的楼台,舞女在此翩翩起舞,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社会和谐,如“桃李阴繁”。
  • 对仗:如“少讼多闲”,形式上对称,内容上相辅相成。
  • 意象:如“画戟”、“燕寝”等,通过具象的描绘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对社会和谐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国家安定的珍视。诗中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枝:象征繁华与富饶。
  • 桃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画戟:象征武力与国家的强盛。
  • 燕子:象征温暖与安逸的生活。
  • 楼台:象征人文气息与生活的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荔枝滩”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富饶
    • C. 贫穷
    • D. 离别
  2. “少讼多闲”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状态?

    • A. 争斗频繁
    • B. 生活安逸
    • C. 人心惶惶
    • D. 国家动荡
  3. 诗中提到的“画戟”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武力
    • C. 友谊
    • D. 和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愿,风格上更为豪放,情感更加激烈。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主题上也涉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