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在寺庙后面的野梅已经开花了,花香如蜜,颜色鲜艳如宫廷中的金黄。我并不想把它们折下来遮住老眼,只想知道春天的色彩是否已经到达池塘边。
注释:
- 闻君:听说你(君,指朋友或知己)。
- 寺后:寺庙的后面。
- 野梅:野生的梅花。
- 香蜜:形容花香甜美如蜜。
- 宫样黄:像宫廷中华丽的黄色。
- 不拟折来遮老眼:不打算把花折下来以掩盖衰老的眼神。
- 欲知春色到池塘:想知道春天的颜色是否已经映照到池塘。
典故解析:
“老眼”可以理解为年纪大了,眼神衰退。古代文人常用“春”来象征生机与希望,而“池塘”则是自然景象的一部分,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以其豪放而又细腻的诗风闻名,作品多涉及山水、花鸟、抒情等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写于春季,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与对春天的向往,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从张仲谋乞蜡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气息的诗作,表面上是对梅花的赞美,实际上蕴含着更深刻的人生哲思。诗中提到的“寺后野梅”,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意象,给人以清新之感。黄庭坚用“香蜜染成宫样黄”来形容花的颜色和香气,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诗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对老去的感慨,尽管想要用花来遮掩衰老的眼睛,却更渴望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感知生命的延续。这里的“欲知春色到池塘”则是对春天的期待,暗示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君寺后野梅发:听说你在寺庙后面的野梅已经开花了。
- 这句直接引入了主题,表现了对自然的关注。
-
香蜜染成宫样黄:花香如蜜,颜色鲜艳如宫廷中的金黄。
- 使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梅花的美丽,突显了春天的气息。
-
不拟折来遮老眼:不打算把它们折下来遮住衰老的眼神。
- 反映了诗人对衰老的坦然接受。
-
欲知春色到池塘:想知道春天的颜色是否已经映照到池塘边。
- 这一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变化的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比作蜜,表现出其芬芳。
- 对仗:前后句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梅花以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不愿用花来掩盖衰老,反而希望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感知生命的美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清雅,代表着春天的生机。
- 香蜜:代表美好与甜美的生活。
- 池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野梅”位于哪里? A. 寺前
B. 寺后
C. 山上
D. 河边 -
诗人想通过梅花做什么? A. 遮住衰老的眼神
B. 折下来赠送朋友
C. 画成画
D. 种在池塘边 -
诗中的“春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植物
B. 春天的气息
C. 春天的颜色
D. 春天的天气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 王维的《鸟鸣涧》:展现自然之美,表达隐逸之情。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黄庭坚的《从张仲谋乞蜡梅》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内心感悟,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豪放与人生哲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