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莺脰湖
作者: 吴亿 〔宋代〕
树色烟光两岸分,棹歌声里散鸥群。
船浮春水天疑近,人对春风酒易醺。
翠袖不须花下舞,洞箫还待月中闻。
仙游钓客今何在,湖上年年自白云。
白话文翻译:
两岸的树木在烟雾和阳光中交融,划船的歌声中鸥鸟纷飞。
船在春水上漂浮,天似乎也近了,人们在春风中喝酒容易醉。
翠绿的衣袖不必在花下跳舞,洞箫声还待在月光中听。
那位游仙钓客如今在哪里呢?湖上年年只有白云飘荡。
注释:
- 莺脰湖:莺脰湖,指的是一种美丽的湖泊,可能特指某个地方。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 艑(zhào):用来划水的工具,即船桨。
- 醺(xūn):醉的状态。
- 翠袖:指青色的衣袖。
- 洞箫: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以演奏优美的音乐。
典故解析:
- 仙游钓客:可能指代道教中的隐士或仙人,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常常在山水之间游玩和钓鱼,表达一种追求自由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亿,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吴亿游历莺脰湖时,受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莺脰湖》是一首描绘春日湖光山色的山水诗,诗中展现了春天的宁静与美丽。开头两句通过描绘湖岸的树木和鸥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接着以“船浮春水天疑近”描绘出船只在湖面上的轻盈,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同时,“人对春风酒易醺”则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得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后半部分转向对舞蹈和音乐的描写,诗人认为在这美好的春光中,不必在花下舞蹈,反而更期待洞箫的音乐在月光下响起。这种对音乐的期待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最后一句“仙游钓客今何在”引发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向往。整首诗以清新的景象和深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树色烟光两岸分:描绘两岸树木在烟雾和阳光中交融的美丽景象。
- 棹歌声里散鸥群:通过划船时的歌声引出飞翔的鸥鸟,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船浮春水天疑近:船在春水上漂浮,仿佛天空也近了,表现出春天的轻盈。
- 人对春风酒易醺:春风中人们饮酒容易醉,体现了春天的欢快与惬意。
- 翠袖不须花下舞:不必在花下舞蹈,表达了对自然的更高追求。
- 洞箫还待月中闻:期待洞箫的音乐在月光下响起,增添了诗的韵味。
- 仙游钓客今何在:对隐士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湖上年年自白云:湖面年年只有白云飘过,表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水”比喻春天的美好。
- 拟人:如“歌声散鸥群”,赋予鸥鸟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树色烟光”与“棹歌声里”,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树色:象征生命与活力。
- 春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洞箫: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白云:象征着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棹歌声里散鸥群”的意思是: A. 鸥鸟在湖面游玩
B. 划船的歌声吸引了鸥鸟
C. 鸥鸟在岸边休息
D. 划船时的喧闹声 -
诗中提到的“仙游钓客”指的是: A. 渔夫
B. 隐士或仙人
C. 诗人自己
D. 游客 -
诗人认为在春天的湖边不必做什么? A. 喝酒
B. 舞蹈
C. 划船
D. 钓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吴亿的自然描写与李白的豪放风格形成对比,吴亿更注重细腻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多展现壮阔的气势和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技巧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