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天引洛注池塘,
画舫飞桥映绿杨。
潩水隔城来不得,不辞策杖看湖光。
白话文翻译:
乐天引导洛水注入池塘,
画舫和飞桥映照在绿杨之下。
潩水隔着城墙而来无法抵达,
我不辞辛劳,拄着杖子欣赏湖光。
注释:
- 乐天:指的是乐天(王维),这里可能是指他的诗作或是他所描绘的场景。
- 引洛:引导洛水,洛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
- 注:注入,流入。
- 画舫:装饰华丽的船只。
- 飞桥:形容桥的优美,像飞起来一样。
- 潩水:潩水指潩水河,流经今陕西省潼关。
- 隔城:城市间的阻隔。
- 不辞:不怕,不在意。
- 策杖:拄着手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及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二人并称“苏门二兄”。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出浓厚的道家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游览洛水时,感受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便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洛水与池塘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欣赏。开篇以“乐天引洛注池塘”引入,表现了水流的柔美和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受。接下来的“画舫飞桥映绿杨”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船和桥的优美,绿杨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诗的后两句“潩水隔城来不得,不辞策杖看湖光”则进一步提升了意境。潩水虽美,但因城墙而无法亲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不辞策杖”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与执着,他愿意不怕辛劳,拄杖而行,去欣赏湖光。这种情感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即使有阻隔,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始终不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天引洛注池塘:诗人提到乐天,暗示着美好的景致,洛水的引入使池塘生机勃勃。
- 画舫飞桥映绿杨:描绘了优美的船只与桥梁,以及它们在水中映出的绿杨,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画面。
- 潩水隔城来不得:表达了潩水因距离而无法触及,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受限于现实。
- 不辞策杖看湖光:诗人不怕辛劳,愿意用杖子支撑自己,去欣赏湖面的美丽,传达了他的坚持和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桥比作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桥的优美。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画舫”、“飞桥”、“绿杨”等意象,构建了一个美丽的自然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及对现实的反思。在自然与人之间的隔阂中,诗人选择了执着与欣赏,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乐天:象征着美好、快乐的事物。
- 潩水:代表自然的清澈与生命力。
- 湖光:象征着美丽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天”指的是哪个著名诗人?
A) 李白
B) 王维
C) 苏轼
D) 杜甫 -
诗人是如何描述桥的?
A) 严肃
B) 飞桥
C) 古老
D) 破旧 -
诗中提到的“潩水”是指什么?
A) 一个人
B) 一条河
C) 一座山
D) 一片树林
答案:
- B) 王维
- B) 飞桥
- B) 一条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苏辙的《读乐天集戏作五绝》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苏辙更侧重于水的描绘,而王维则更注重山的意境,前者展现了水的流动与变化,后者则表现了静谧与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