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时间: 2025-01-04 09:34:15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埙的声音和篪的鸣响,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心中忧虑,轻微的责备官位卑微。名声虚假,只在耳边回响,科举的成功也不过是胡须下的空谈。西方的猖狂依然存在,而中央的闲暇却似乎在教导自己。最近的观点无人讨论,仰望飞鸿,羡慕它们翅膀的自由与远方。

注释

  • 埙(xūn):一种古代乐器,形状像土制的小嘴陶器,发出独特的声音。
  • 篪(chí):古代的一种乐器,通常用竹子制成,发出清脆的音调。
  • 瑱(zhàn):古代一种耳饰,用以装饰,象征名声。
  • 科第: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 师师:形容闲散或悠闲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苏辙在政治上曾任职于多个地方,经历了政治变迁,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由于未能赴商幕(即政府工作),诗人感到失落,借乐器的声音与自己内心的孤独对比,表达了对名声与地位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乐器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官场的冷静观察。开篇用“埙动篪鸣只自知”引入,乐器的声音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到。接着,诗人对官职的卑微感到无奈,强调了名声的虚假和科举的无用,传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诗中“西鄙猖狂犹将将”,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存在猖狂之风,而在中央的闲暇中,诗人反思了自己的处境。最后两句“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则是对未来的向往,渴望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追求更高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埙动篪鸣只自知:音响的美妙只有自己能真正感受到,暗示外界对内心感受的无知。
  2. 忧轻责少幸官卑:轻微的忧虑与责备源于身份的卑微,折射出对地位的不满。
  3. 声名谩作耳中瑱:名声如耳中瑱般虚假,表明外在的荣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4. 科第空收颌底髭:科举的成功并未带来实质的益处,反映对名利的鄙视。
  5. 西鄙猖狂犹将将:西方地区的猖狂依旧,表明社会风气的混乱。
  6. 中朝闲暇自师师:在中央的闲暇中,自己却只能无所事事。
  7. 近成新论无人语:新的见解与论述无人关注,显示出思想的孤独。
  8. 仰羡飞鸿两翅差:仰望飞翔的鸿雁,羡慕它们的自由与远方,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乐器的声音比喻内心的感受,名声与地位的虚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冷静观察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个人内心的无奈与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埙与篪:象征内心的声音与情感。
  • 西鄙:代表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 飞鸿:象征自由与理想,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埙
    C. 笛
    D. 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科第空收__”。

  3. 判断题:诗人对自己官职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B
  2. 颌底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社会现象的批判,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具史诗感,关注历史与英雄主义。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