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过寒岩大师》

时间: 2025-01-17 08:33:42

携筇独入翠微閒,老树青山愧此颜。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

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

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筇独入翠微閒,老树青山愧此颜。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
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
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

白话文翻译:

独自一人携着竹杖走入青翠的山林,看到那老树和青山,不禁感到羞愧。
倚靠在栏杆上静静看着花瓣飘落,听着泉水在明亮的月光下流淌。
白鹤归来在峰顶,松涛间显得十分寂静;山间的磬声从孤云的石洞中传出,显得十分悠然。
想要去拜访远公,准备在这夜晚宿留,寂静的梦境缭绕在禅关之中。

注释:

  • :竹杖,古代文人常用的登山工具。
  • 翠微:指郁郁葱葱的山林,形容环境的清幽。
  • 愧此颜:感到惭愧,形容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倚槛:依靠在栏杆上,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状态。
  • 常趁:常常伴随。
  • 鹤归:指白鹤归巢,象征着归宁与安静。
  • :一种乐器,通常在寺庙中使用,代表宁静的禅意。
  • 远公:指高僧或隐士,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超际,清代诗人,常以自然景色和禅意为题材,作品具有淡雅的风格,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山中游历时写作,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渴望与远公高士交流,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雅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篇以“携筇独入翠微閒”引入,展示了诗人独自进入山林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老树、青山、花落、泉水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诗人沉浸在花落的美丽与泉水的轻柔中,心中充满宁静与思索。而后半部分通过“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描绘了山顶的寂静与孤独,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最后的“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则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隐士的向往,渴望在夜晚与之交流,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内心追求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携筇独入翠微閒:诗人独自携杖进入青翠的山林,展现了他的孤独与闲适。
  2. 老树青山愧此颜:看到老树与青山,感到自愧不如,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3. 倚槛静看花落去:倚靠栏杆,静静观赏花瓣飘落,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4. 听泉常趁月明还:在夜晚的月光下,听到泉水的流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5. 鹤归峰顶松涛寂:白鹤归来,峰顶松涛显得极为安静,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6. 磬出孤云石洞閒:石洞中传来磬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意。
  7. 欲访远公成夜宿:想去拜访隐士,准备在夜间宿留,表达对高人隐士的向往。
  8. 寂寥清梦绕禅关:在寂静中,清梦缭绕,使人沉浸在禅的境界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自然景象如花落、泉水等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 对仗:如“老树青山愧此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禅意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文人独行与隐逸。
  • 翠微:代表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老树青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力量。
  • 花落:表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泉水:象征灵动与生命的延续。
  • :象征高洁与超脱。
  • 磬声:代表禅宗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携筇”是什么意思?

    • A. 拿着竹杖
    • B. 乘坐马车
    • C. 徒步旅行
    • D. 骑马
    • 答案:A
  2. 诗中“倚槛静看花落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兴奋
    • B. 忧伤
    • C. 悠闲
    • D. 愤怒
    • 答案:C
  3. “远公”在诗中指代的是?

    • A. 朋友
    • B. 高僧或隐士
    • C. 诗人本人
    • D. 自然景色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宁静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首诗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但超际的作品更加强调了对高人的向往,具有更深的哲理意味。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词看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