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

时间: 2025-01-04 07:17:24

西北有高楼,氛氲临大路。

飞檐转春风,绮窗琐云雾。

皎服者谁子,倾城北容与。

娟娟长眉青,不受脂泽污。

娉婷惜不嫁,恐为荡子悮。

写心泛清瑟,独不怨迟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北有高楼,氛氲临大路。
飞檐转春风,绮窗琐云雾。
皎服者谁子,倾城北容与。
娟娟长眉青,不受脂泽污。
娉婷惜不嫁,恐为荡子悮。
写心泛清瑟,独不怨迟暮。

白话文翻译:

西北方有座高楼,轻烟缭绕着大路。
飞檐在春风中摇曳,华丽的窗户隐没在云雾中。
那身披皎洁衣衫的女子,究竟是何人?她的容貌倾国倾城。
她那清秀的长眉如青色的柳叶,不沾脂粉的污垢。
她婀娜多姿,却惜别不嫁,恐怕被那些浪荡子所困扰。
我用心抚琴,泛起清幽的音韵,独自不怨时光的流逝。

注释:

  • 氛氲:指云雾缭绕的样子。
  • 飞檐:屋檐高高翘起,形状如飞。
  • 皎服:指洁白的衣服。
  • 倾城: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 荡子:指放荡不羁的男子。
  • 清瑟:清幽的琴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词人,以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女性的美丽与情感,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士人文化繁荣。冯时行通过描写高楼中的女子,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浮世繁华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北有高楼》通过描绘一座高楼和楼中女子的美丽,展现了冯时行对女性的赞美与对爱情的思考。诗的开头以“西北有高楼”引入,勾勒出一幅幽静的画面,伴随着轻烟和春风,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柔和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高楼中的女子,称其“皎服者谁子”,表现出对她的好奇与赞美。

女子的描写无疑是诗中的高潮,她“倾城北容与”,不仅美丽动人,更有种清新脱俗的气质。诗人用“长眉青,不受脂泽污”来强调她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纯真和真实情感的向往。最后两句,诗人透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淡然,虽然不怨“迟暮”,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描绘美丽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冯时行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北有高楼” - 描述一处高楼,设定了诗的空间背景。
  2. “氛氲临大路” - 高楼周围被云雾环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3. “飞檐转春风” - 描写高楼的飞檐在春风中摇曳,增添了生动感。
  4. “绮窗琐云雾” - 华丽的窗户被云雾掩映,表现出梦幻般的氛围。
  5. “皎服者谁子” - 引入女子,表现出诗人的好奇。
  6. “倾城北容与” - 赞美女子的美丽,强调她的绝世容颜。
  7. “娟娟长眉青” - 描绘女子的眉目,突出其清新气质。
  8. “不受脂泽污” - 指出她的自然之美,未曾染上世俗的污垢。
  9. “娉婷惜不嫁” - 表达她的矜持与对爱情的珍惜。
  10. “恐为荡子悮” - 她可能害怕被放荡子所伤。
  11. “写心泛清瑟” - 诗人用心抚琴,表达内心情感。
  12. “独不怨迟暮” - 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眉目比作“青”,突出其清新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飞檐转春风”和“绮窗琐云雾”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通过“写心泛清瑟”,赋予心灵以音乐的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反思,透过女子的美丽,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人虽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但依然珍视内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春风:代表着温暖与生机,暗示着爱情的美好。
  • 皎服:象征着纯洁与高尚的品质。
  • 脂泽:代表着世俗的浮华,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高楼位于哪个方向?

    • A. 东南
    • B. 西北
    • C. 南方
    • D. 北方
  2. “皎服者谁子”中的“皎服”指的是什么?

    • A. 黑色的衣服
    • B. 华丽的衣服
    • C. 白色的衣服
    • D. 破旧的衣服
  3. 诗中女子的姿态被形容为:

    • A. 矮小
    • B. 娉婷
    • C. 粗犷
    • D. 扭曲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冯时行的《西北有高楼》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冯时行更侧重于对理想爱情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忧伤。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比较与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