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

时间: 2025-01-08 22:57:47

南过庾岭更千山,烝润由来共一天。

云塞虚空雨翻瓮,江侵城市屋浮船。

东郊晚稻须重插,西舍原蚕未及眠。

独棹扁舟趁申卯,米盐奔走笑当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
作者: 苏辙 〔宋代〕

南过庾岭更千山,
烝润由来共一天。
云塞虚空雨翻瓮,
江侵城市屋浮船。
东郊晚稻须重插,
西舍原蚕未及眠。
独棹扁舟趁申卯,
米盐奔走笑当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连绵的雨水使江水上涨的情景,诗人南下庾岭,面对重重山峦,感慨天地间的雨水都是相通的。雨水如同翻转的瓮,云层密布,江水已经淹没了城市的房屋,甚至船只也浮在水面上。东郊的晚稻已经需要重新插秧,而西舍的蚕宝宝还未入眠。诗人独自划着小舟,趁着申卯时分,去奔忙于购买米盐,感慨往昔的快乐时光。

注释:

  • 庾岭:位于今江西省,古代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 烝润:指滋润、湿润。
  • 云塞:形容云层密集,遮蔽天空。
  • 翻瓮:形容雨水如同翻转的瓮,涌动不已。
  • 侵城市:江水冲入城市,形象地表现出水势之猛。
  • 重插:指晚稻需要重新插秧,显示农事的繁忙。
  • 米盐奔走:指生活的琐事,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怀念。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描绘的江水上涨的情景,符合宋代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庐,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苏轼是兄弟,常以双全之才著称。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情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江南地区的雨季,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思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开头的“南过庾岭更千山”,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广阔的山水背景,随之而来的“烝润由来共一天”,则将自然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出一种人我合一的境界。

诗中“云塞虚空雨翻瓮”形象生动,云层如同厚重的瓮,在空中翻滚,雨水倾泻而下,营造出一种压迫感与变化的美感。而“江侵城市屋浮船”则更是体现了自然的威力,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不安与无奈。

接下来,诗人转向农田与生活的琐事:“东郊晚稻须重插,西舍原蚕未及眠。”这两句中,描写了农民的辛劳与对生计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在繁重生活中的责任感与无奈。

结尾处的“独棹扁舟趁申卯,米盐奔走笑当年”则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仿佛在说,尽管生活艰辛,但往昔的快乐仍值得珍惜,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过庾岭更千山:从北方南下,经过庾岭,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峦。
  2. 烝润由来共一天:雨水的滋润与阳光同在,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
  3. 云塞虚空雨翻瓮:云层厚重,雨水如翻转的瓮般倾泻而下。
  4. 江侵城市屋浮船:江水冲入城市,房屋被淹没,船只漂浮在水面上。
  5. 东郊晚稻须重插:东郊的晚稻需要重新插秧,显示农事的忙碌。
  6. 西舍原蚕未及眠:西舍的蚕宝宝还未入眠,象征着农民辛勤劳作。
  7. 独棹扁舟趁申卯:独自划着小舟,利用申卯时分的光景。
  8. 米盐奔走笑当年:忙于生活琐事,却仍然怀念昔日的快乐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瓮,形象地展示雨水的倾泻。
  • 对仗:如“东郊晚稻”和“西舍原蚕”,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西舍的蚕“未及眠”,赋予蚕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生活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农事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尽管面临着自然的障碍与生活的艰辛,诗人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怀念过去的快乐时光,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庾岭:象征着自然的险峻与壮丽。
  • 江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变迁。
  • 晚稻:象征着农民的辛勤与希望。
  • 扁舟:象征着诗人自由的生活态度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2. 诗中“东郊晚稻须重插”意指什么? A. 稻子生长良好
    B. 稻子未成熟
    C. 稻子需要重新插秧
    D. 稻子已经收割

  3. “云塞虚空雨翻瓮”中的“翻瓮”指的是什么? A. 云彩
    B. 雨水
    C. 房屋
    D. 船只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江水与春夜的意境。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苏辙的《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侧重于哲理性思考,后者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感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雄浑,后者清新自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