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室示三子》

时间: 2025-01-08 22:47:56

宅舍元依毕竟空,小乘惯住草庵中。

一生滞念余妻子,百口侨居怯雨风。

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

三间道院吾真足,余问儿曹莫问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筑室示三子
宅舍元依毕竟空,小乘惯住草庵中。
一生滞念余妻子,百口侨居怯雨风。
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
三间道院吾真足,余问儿曹莫问翁。

白话文翻译:

这所宅子本就空荡荡,年轻时习惯住在草庵中。
我一生想着我的妻子和孩子,百口之家在外漂泊,惧怕风雨的侵袭。
松树和竹子已栽种,但房梁还没有搭好,不要急于求成。
三间道院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我问我的儿子们,不必再问我这个老头子。

注释:

  • 宅舍:指房屋、居所。
  • 毕竟:终究、到底。
  • 小乘:指小规模的居所,可能暗指对生活的简朴追求。
  • 滞念:停留在思念之中。
  • 侨居:暂时居住在他处。
  • :害怕。
  • 匆匆:仓促、急躁。
  • 道院:指道教的居所,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苏轼共同开创了“苏派”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筑室示三子》是苏辙在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家庭的离散后,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愈发明显,表达了对安稳和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筑室示三子》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的作品,诗中不仅体现了苏辙对家庭的深切思念,还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开篇的“宅舍元依毕竟空”,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无奈,虽然有屋子,但心灵却显得空虚。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表达了对家庭的依恋。

而“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虽然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仍需耐心等待,切不可急躁。这种心态既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告诫,教导他们在追求理想时要脚踏实地。

最后一句“余问儿曹莫问翁”则是一种传承的智慧,诗人希望儿子们能独立思考,不再依赖于他这个“翁”,展示了一种对后代的期望和信任。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生活的反思,又有对家庭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宅舍元依毕竟空:房子虽然依旧在,但心灵却显得空虚。
  2. 小乘惯住草庵中:习惯于简朴的生活,曾经在草庵中栖息。
  3. 一生滞念余妻子:一生都在思念我的妻子和孩子。
  4. 百口侨居怯雨风:大家都在外漂泊,面对风雨心中惧怕。
  5. 松竹已栽犹稍稍:松竹虽已栽种,但生长进度缓慢。
  6. 栋梁未具勿匆匆:房梁尚未搭好,不必急于求成。
  7. 三间道院吾真足:三间简单的居所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8. 余问儿曹莫问翁:我只问我的儿子们,不必再问我这个老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松竹已栽,栋梁未具”,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生活的状态比作房屋的建造,隐喻人生的规划。
  • 排比:在表达思念时,采用排比,突显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家庭和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强调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对后代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宅舍:象征着归属感和安稳。
  • 松竹:象征着坚韧与生机,代表诗人对未来的期望。
  • 道院: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宅舍”指的是什么?

    • A. 房屋
    • B. 树木
    • C. 道院
    • D. 田地
  2. “松竹已栽犹稍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急躁
    • B. 耐心
    • C. 恐惧
    • D. 愉悦
  3. 诗人希望儿子们能怎样?

    • A. 多问父亲
    • B. 独立思考
    • C. 依赖他
    • D. 快速成长

答案:

  1. A. 房屋
  2. B. 耐心
  3. B. 独立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王维《终南山》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语气上更为豪放。
  • 王维《山中闲居》: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体会到自然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研究》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筑室示三子》的诗意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