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昌阁》
时间: 2025-01-14 07:0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黄雾碧拥楼台,孤客乘危倦眼开。
吴蜀地形江口断,乾坤秋色雨边来。
凯歌未报乌蛮捷,野哭犹增画角哀。
西去风尘迷远望,请缨何日弃繻回。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沙黄的雾气与碧绿的楼台交替相拥,诗人作为孤独的旅人,倦怠地睁开疲惫的双眼。吴蜀的地形在江口处显得断裂,秋天的天地间,雨水从边际飘来。凯歌尚未传来乌蛮的捷报,野外的哭声却愈发增添了画角的哀鸣。向西的风尘使得远方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时才能抛弃这身上的绣衣回归故里。
注释
- 沙黄雾碧:指沙黄的雾气与碧绿的景色交织。
- 孤客:孤独的旅客,指诗人自己。
- 吴蜀:指中国古代的吴国与蜀国,此处代表地理区域。
- 江口断:江流在此处断裂,暗示地形复杂。
- 凯歌未报:指胜利的消息尚未传来。
- 乌蛮:指古代的蛮族,此处暗指战争中的敌人。
- 画角哀:画角是乐器,哀鸣的声音象征着悲伤。
- 请缨:指请求抛弃绣衣,渴望归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国翰(1640-1715),清代诗人,生于福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山水的描绘及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情感细腻,与当时的诗坛名家齐名。
创作背景
《登文昌阁》创作于清代,诗人身处动荡的时期,国家的战争与动乱使得诗人心中充满忧愁。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动荡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文昌阁”为题,描绘了诗人在阁楼上遥望江山的情景,表达了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接着,诗人从地理的角度切入,吴蜀的地形被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来,显示出诗人对地理的敏感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凯歌未报”和“野哭犹增”相互对比,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无奈,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末尾的“请缨何日弃繻回”则是诗人的无奈与渴望,表达了对归乡的强烈愿望和对现实的深思。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黄雾碧拥楼台:描绘楼台被沙黄雾气和碧绿的景色环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孤客乘危倦眼开:孤独的旅人疲惫地睁开眼睛,表现出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 吴蜀地形江口断:提到吴蜀的地理形态,暗示着历史与现实的断裂。
- 乾坤秋色雨边来:秋天的景色与雨水交织,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 凯歌未报乌蛮捷:战争的胜利消息尚未传来,暗示着对战乱的关切。
- 野哭犹增画角哀:野外的哭声增添了悲怆的氛围,反映了社会动荡的现实。
- 西去风尘迷远望:向西的风尘模糊了远方的视野,象征着未来的不可知。
- 请缨何日弃繻回:渴望回归故乡,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沙黄雾碧”描绘自然景色,生动形象。
- 对仗:如“凯歌未报”和“野哭犹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无生命的景象赋予情感,使诗意更为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与归乡的主题展开,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中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楼台:象征着人文气息与诗人的追求。
- 江水:流动的江水暗示着历史的变迁。
- 秋色:代表着衰落与思考。
- 哭声:象征着悲伤与对战争的反思。
- 绣衣:代表着安逸的生活与归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蜀”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理区域?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
诗中的“凯歌未报”指的是什么? A. 胜利的消息
B. 战争的开始
C. 诗人的归乡
D. 旅途的疲惫 -
“请缨何日弃繻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战乱的无奈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登文昌阁》与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感悟,但《登高》更侧重于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而《登文昌阁》则包含了对动荡历史的沉思与归乡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