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寄亭丈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8:22:20

角里先生读道经,终年习静旧岩扃。

天浮空翠水陂绿,门对寒光风嶂青。

蓬户独留求仲径,野人多识子云亭。

筦山萝薜遥相忆,春雨濛濛摇洞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李寄亭丈 其二
毛国翰 〔清代〕
角里先生读道经,终年习静旧岩扃。
天浮空翠水陂绿,门对寒光风嶂青。
蓬户独留求仲径,野人多识子云亭。
筦山萝薜遥相忆,春雨濛濛摇洞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场景。他在角里读道经,整年都在旧岩扃中修身养性。天空浮动着碧绿的云彩,水边的草木显得生机盎然,门前迎来寒光映照的青山。简陋的蓬户中,只留一条通往求仲的路,乡野之人都知道子云亭的存在。远方的筦山和那繁茂的萝卜藤令我思念,春雨淅淅沥沥地摇动着洞庭湖的水面。

注释

  • 角里先生:指的是一位隐居在角落里的道士或学者。
  • 道经:道教经典,指道教的哲学和教义。
  • 习静:修习静心。
  • 旧岩扃:旧时的岩石门扉,象征隐居的生活。
  • 寒光:指的是清冷的光线,可能是月光或晨光。
  • 蓬户:用蓬草或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 求仲:古代名士,寓意追求高雅的理想。
  • 子云亭: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亭子,象征文人雅集之地。
  • 筦山萝薜:筦山的萝卜藤,代表自然景色,遥相忆即思念之情。
  • 春雨濛濛:细细的春雨,描绘春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国翰,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体现了对道教哲学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隐居潮流兴起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表达对清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与隐士的生活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思念。开头两句直接描绘了角里先生的修道生活,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门前的自然美景,将隐士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则带有浓厚的思乡情感,透过对筦山和子云亭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怀念。全诗如同一幅山水画,清新脱俗,给人以宁静之感,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角里先生读道经:描绘隐士在偏僻的角落中,专心研读道教经典的情景,体现出他对道教思想的追求。
  2. 终年习静旧岩扃:表明他整年保持静谧的生活,旧岩扃暗示古老而宁静的环境。
  3. 天浮空翠水陂绿:描绘了天空中碧绿的云彩与水边的 verdant 生态,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4. 门对寒光风嶂青:门前是寒光照耀的青山,形成了一种冷清而清雅的景象。
  5. 蓬户独留求仲径:简陋的房屋中只留一条通往理想境地的路,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6. 野人多识子云亭:表明乡间人们对文人雅集之地的认可与向往。
  7. 筦山萝薜遥相忆:筦山的萝卜藤勾起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愈发显得孤独。
  8. 春雨濛濛摇洞庭:春雨轻柔地摇动着洞庭湖,传达出一种春天的诗意和情感的细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光”比喻孤独的境地,传达出内心的淡淡忧伤。
  • 对仗:如“天浮空翠水陂绿”与“门对寒光风嶂青”,展现了诗歌的对称美。
  • 意象:诗中常用自然景色作为情感的寄托,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士的生活为中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一种脱俗而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隐士:象征着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
  • 道经:代表着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 春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同时也带来缥缈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角里先生”是指什么? A. 隐士
    B. 商人
    C. 皇帝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野人多识__亭”。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1. A
  2. 子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毛国翰:王维的诗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人生哲理,而毛国翰则更加侧重于隐士生活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的抒发。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着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