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始雷》
时间: 2025-01-17 09:40: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夏始雷
作者:苏辙(宋代)
阳气溟蒙九地来,
经春涉夏始闻雷。
麦禾此去或可望,
桃李向来谁使开。
号令迍邅人共怪,
阴阳颠倒物应猜。
一声震荡虽惊耳,
遍地妖氛未易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仲夏时节雷声初响的景象,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大地,春天的气息经过漫长的夏季终于听到了雷声。麦田和禾苗的生长情况或许可以期待,而桃李的花开又是谁在主宰呢?人们在这个时刻感到困惑,阴阳的变化让万物变得难以捉摸。雷声虽响亮,但周围的妖气依旧难以消散。
注释
- 阳气:指阳光和温暖的气息。
- 溟蒙:形容阴沉模糊的状态。
- 号令:命令或号召。
- 迍邅:指处于困境或受阻的状态。
- 妖氛:指不祥或鬼怪的气息。
- 震荡:指震动或回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作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仲夏时节,正值雷雨季节的开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受以及对人世间事物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迷惑。
诗歌鉴赏
《仲夏始雷》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心感受的诗作,诗中通过“阳气溟蒙九地来”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阴郁的氛围,暗示着夏季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随着雷声的响起,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内心的迷惑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提到的“麦禾此去或可望,桃李向来谁使开”,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既表现出对丰收的期待,又流露出对自然法则的疑问。这种对自然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探索,带有一丝哲学的思索。
最后两句“一声震荡虽惊耳,遍地妖氛未易回”则回归到人类生活的现实,尽管雷声震耳欲聋,周围的妖气却依旧存在,暗示着社会动荡与人心的不安。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反映人心,情感真切,意象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阳气溟蒙九地来”:春夏交替时,阳光照耀大地,气候变化。
- “经春涉夏始闻雷”:春天过去,夏天来时,可以听到雷声。
- “麦禾此去或可望”:麦子和禾苗在这个季节有丰收的希望。
- “桃李向来谁使开”:对桃李花开的来源感到疑惑。
- “号令迍邅人共怪”:人们在变化中感到困惑与不安。
- “阴阳颠倒物应猜”:阴阳变化让人难以理解自然规律。
- “一声震荡虽惊耳”:雷声震耳欲聋。
- “遍地妖氛未易回”:周围的妖气依旧未能消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气溟蒙”和“号令迍邅”,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仲夏时节的雷声,引发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反映出人对命运的迷惑与不安,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思索。
意象分析
- 阳气:象征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 雷声:象征自然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 麦禾:代表丰收与希望。
- 桃李:象征美好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阳气溟蒙”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阳光明媚
- B. 阴沉模糊
- C. 冷风习习
-
诗人对桃李花开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疑惑
- C. 无所谓
-
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愉悦
- B. 不安与困惑
- C.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绝句》——李清照
- 《早夏》——王安石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夏日绝句》同样描绘夏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生活感悟,而苏辙的《仲夏始雷》则更关注自然变化与人心的反应,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词的汇编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对古诗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