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咏清宴园
作者: 许禧身 〔清代〕
閒倚西楼,声声箫鼓吹来早。
旌旗树杪。一片霞光照。
池外红桥,桥外青松绕。
天初晓。日光皎皎。
花闹多青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诗人闲坐在西楼上,听到远处传来的箫声和鼓声,显得格外清早。树梢上飘扬着旗帜,霞光照耀着四周。池塘外有红色的桥,桥边青松环绕。天刚刚亮,阳光明亮照耀,花丛中的喧闹与青草的芳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清晨画面。
注释:
- 閒倚:悠闲地倚靠。
- 西楼:指面向西方的楼阁。
- 声声箫鼓:形容音乐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
- 旌旗:指军旗或装饰性的旗帜。
- 树杪:树的顶端。
- 霞光:晨曦的光辉。
- 池外红桥:指池塘外一座红色的桥。
- 青松:常绿的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日光皎皎:阳光明亮而清晰。
- 花闹多青草:花草繁茂,生气勃勃。
典故解析:
此词并未明显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表现出的清晨景象和闲适生活常见于古代文人所描绘的理想生活状态,反映了文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禧身,清代诗人,作品以清新典雅著称,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诗人通过描绘清晨时分的园林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点绛唇·咏清宴园》是一首描绘清晨园林美景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开篇“閒倚西楼,声声箫鼓吹来早”,将读者带入一种悠闲的氛围中,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音乐声,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旌旗树杪。一片霞光照”,描绘了晨曦中的旗帜和光辉,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后面的“池外红桥,桥外青松绕”,则通过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园林的静谧与和谐。最后“天初晓。日光皎皎。花闹多青草”,总结了清晨的美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整首词语言清丽,意境深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閒倚西楼:描绘了诗人悠闲的状态和环境。
- 声声箫鼓吹来早:音乐声早早地传来,增添了晨间的活力。
- 旌旗树杪:旗帜在树顶飘扬,象征着庆典或热闹。
- 一片霞光照:晨曦的光辉照耀大地,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 池外红桥,桥外青松绕:描绘了环境的优美和自然的和谐。
- 天初晓。日光皎皎:清晨的宁静与光明。
- 花闹多青草: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与情感相联系,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拟人:描绘花草的“闹”,让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词更具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清晨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情感基调是愉悦、宁静而清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楼:象征着安静与思考的空间。
- 箫鼓:代表着音乐与生活的乐趣。
- 红桥:象征着连接与交流。
- 青松:象征着坚韧与长青的生命力。
- 霞光: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许禧身
C. 杜甫 -
诗中描写的主要景色是?
A. 星空
B. 清晨园林
C. 雪山 -
“声声箫鼓吹来早”中“声声”有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排比
C. 叠词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许禧身的《点绛唇·咏清宴园》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许禧身侧重于清晨的宁静与生机,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晚霞下的柔美与思念。通过不同的时间背景,展示出各自对自然的不同感受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