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作者: 张先 〔宋代〕
肃肃秺侯清慎,温温契苾知诗。
能推测隐救民饥,况乃义方教子。
宪府两飞鹗荐,士林竟赋怀辞。
天门正美可前知,入侍钩天从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的环境和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在安静的氛围中,表达了对士人的尊重与赞美,强调了他们的才智和对民众的关心。诗中提到的“宪府”和“士林”则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反映,表现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士人作用的期待。最后,诗人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肃肃:形容安静、清慎的样子。
- 契苾:指契合和接纳,表达对诗的理解与欣赏。
- 隐救民饥:隐含的意思是帮助百姓解决饥荒问题。
- 义方教子:指以道义为原则来教育子女。
- 宪府:指政府或官府。
- 士林:指士人群体。
- 天门:象征美好的未来。
典故解析:
- 天门: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理想的境地或明朗的前途,寓意着光明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雅的词风而闻名,生平经历丰富,曾任职于朝廷。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社会变革时期,诗人感受到士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对民生的关注,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表达了张先对士人群体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开篇的“肃肃秺侯清慎,温温契苾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出清静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士人精神的向往和对文化的重视。接下来的“能推测隐救民饥,况乃义方教子”则进一步指出士人应具备的责任感,他们不仅要有才华,更要关心民生,教育后代。诗的最后部分通过“宪府两飞鹗荐,士林竟赋怀辞”展示了士人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深厚。张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士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诗中所表现出的对清明政治和文化理想的向往,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肃肃秺侯清慎:描绘了一种安静、清净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 温温契苾知诗:强调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表明士人应有的修养。
- 能推测隐救民饥:士人应当能够透过表象,关心百姓的疾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 况乃义方教子:更应该以道义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走向正道。
- 宪府两飞鹗荐:暗指政府的支持与士人的崇高地位,表现出对士人的赞美。
- 士林竟赋怀辞:士人们用诗词表达内心情感,体现了文化的繁荣。
- 天门正美可前知:展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期待理想的实现。
- 入侍钩天从此:指诗人愿意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天门”象征美好的未来。
- 对仗:诸如“肃肃秺侯”和“温温契苾”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士人的责任和能力,突显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士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强调了文化与责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肃肃:象征安静与内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士林:代表士人的风采与责任感,象征着文化的力量。
- 天门:象征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理想与追求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宪府”指代什么? A. 学校
B. 政府
C. 家庭
D. 商会 -
“天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黑暗
B. 美好的未来
C. 战争
D. 失望 -
诗人对士人群体的态度是? A. 批评
B. 赞美
C. 无所谓
D. 讽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张先与李白的作品在表达理想和追求上有相似之处,但张先更注重士人的责任与道义,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放。两者的风格和主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各自的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代文学》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读者能对张先的《西江月》有更深的理解,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