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12:00

绿萍新,飞絮歇。

春在旧时池阁。

团扇底,好风吹。

欢来侬未知。

花梦觉,双钗落。

凉到黄昏帘幕。

行又懒,似痴云。

低笼金蝶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绿萍新,飞絮歇。春在旧时池阁。团扇底,好风吹。欢来侬未知。花梦觉,双钗落。凉到黄昏帘幕。行又懒,似痴云。低笼金蝶裙。

白话文翻译:

新绿的水面上漂浮着绿萍,飞舞的柳絮也已停歇。春天依旧在旧时的池阁中。团扇下,清风徐来,欢快的心情让人未知。梦中花落,双钗也随之掉落。凉意袭来,直到黄昏帘幕已落。走动又懒,像那痴迷的云朵,轻轻低垂着金色的蝴蝶裙。

注释:

  • 绿萍:水面上生长的绿藻,象征春天的生机。
  • 飞絮:指柳树的柳絮,春天常见的景象,寓意轻盈与柔美。
  • 团扇:古代女子常用的扇子,象征温柔与婉约。
  • 花梦:美好的梦境,常与爱情、青春联系在一起。
  • 双钗:古代女子用来梳理头发的发钗,象征美丽与青春。
  • 帘幕:窗帘,暗示夜幕降临,增加了诗的情感氛围。
  • 痴云:形容云朵懒散、无所事事的样子,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则沄(公元1600-1680),字子修,号西洲,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细腻的情感,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二》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用“绿萍新,飞絮歇”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宁静,这种自然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生的活力。通过“团扇底,好风吹”,诗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温柔的环境中,清风拂面,唤起了愉悦的心情。然而,紧接着“欢来侬未知”一句,似乎暗示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知与懵懂,流露出一种若有所失的情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花梦”的描写,展示了内心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但“双钗落”则表现出梦醒时分的无奈与惆怅。接着“凉到黄昏帘幕”进一步渲染了情绪,黄昏的凉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夜晚的降临,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而“行又懒,似痴云”则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此刻的懒散与无所事事,与前面描写的春天形成对比,渗透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伤。

整首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忧伤,情感细腻而真实,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萍新:春天的水面上新生的绿萍,象征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2. 飞絮歇:柳絮轻盈飘舞后停下,传达出春风的温柔。
  3. 春在旧时池阁:春天依然在旧时的池阁,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
  4. 团扇底,好风吹:团扇下清风徐来,渲染了轻松愉悦的气氛。
  5. 欢来侬未知:欢快的心情却无法准确把握,流露出一丝迷茫。
  6. 花梦觉,双钗落:花梦醒来时,双钗掉落,暗示梦境破碎的无奈。
  7. 凉到黄昏帘幕:凉意袭来,黄昏的降临带来一丝忧伤。
  8. 行又懒,似痴云:行走变得懒散,像痴痴的云,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
  9. 低笼金蝶裙:金蝶裙轻轻垂落,最后用华丽的意象结束,增强了诗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痴云”,将云朵比作懒散的状态,使人产生共鸣。
  • 拟人:如“团扇底,好风吹”,赋予风以人的特征,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花梦觉,双钗落”,前后句意相对,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流逝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萍:生命的象征,代表春天的生机。
  • 飞絮:轻盈的存在,象征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团扇:温柔与优雅的象征,暗示女性的柔情。
  • 花梦:理想与美好的象征,暗示对爱情的向往。
  • 双钗:青春的象征,代表着女子的美丽与时代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絮”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花
    B. 柳树的叶子
    C. 柳树的果实
    D. 柳树的枝条

  2. “团扇底,好风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A. 沮丧
    B. 愉悦
    C. 忧伤
    D. 生气

  3. 诗中“似痴云”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懒散无所事事的状态
    C. 美丽的春天
    D. 伤心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词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李清照更侧重于描绘个人情感与思绪,而郭则沄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郭则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