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借陈君俞韵)》
时间: 2025-01-19 20:0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借陈君俞韵)
李之仪 〔宋代〕
暑方烦,人似愠。
怅望林泉幽峻。
情会处,景偏表。
心清闻妙香。
宝幢低,金锁碎。
竹影桐阴窗外。
新事旧,旧愁新。
空嗟不见人。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夏天令人烦闷,
人似乎也因而愤懑。
无奈地望着那幽深的林泉。
心情舒畅的地方,景色却显得单薄。
内心清澈时,能闻到芬芳的香气。
宝幢(即装饰物)低垂,金锁(即装饰)散落。
窗外竹影摇曳,桐树的阴影交错。
新发生的事情与旧日的忧愁交织在一起。
只能空自叹息,见不到他人。
注释:
- 更漏子:词调名,源于南唐,词牌名。
- 怅望:怅惘地望着。
- 林泉:指幽静的树林和泉水,象征恬静的环境。
- 情会处:心情融洽的地方。
- 妙香:美好的香气。
- 宝幢:指佛教中的宝幢,象征吉祥。
- 金锁:装饰用的金属制品。
- 竹影桐阴:竹子的影子与桐树的阴影,营造一种恬静的环境。
- 新事旧:新与旧交织在一起,暗指人的情感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太初,号梦阮,宋代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情感纠葛。
创作背景:
《更漏子》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日渐复杂。李之仪在词中通过精致细腻的自然描写,流露出他内心的烦闷与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织而成,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词首两句“暑方烦,人似愠”,直接点出夏日的炎热带来的烦躁心情,接着又用“怅望林泉幽峻”引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烦闷的无奈。而“情会处,景偏表”则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尽管心情在某些时刻是愉悦的,但外在的景象却显得乏味。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窗外的竹影和桐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象征着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词的后半部分“新事旧,旧愁新”更是将时间的交错与情感的纠葛表现得淋漓尽致,暗示着即使在新事物的冲击下,旧有的忧愁依然挥之不去。最终以“空嗟不见人”收尾,表现出词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暑方烦,人似愠:夏天的炎热让人感到烦躁,情绪低落。
- 怅望林泉幽峻:无奈地望着幽深的林泉,感受到一种孤独。
- 情会处,景偏表:心情融洽的地方,反而景象显得单薄。
- 心清闻妙香:心境清明时,能闻到美妙的香气。
- 宝幢低,金锁碎:装饰物低垂,金饰散落,象征着破碎的美好。
- 竹影桐阴窗外:窗外的竹影与桐树阴影,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
- 新事旧,旧愁新:新旧交替,旧愁依然伴随。
- 空嗟不见人:只能空自叹息,却见不到他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宝幢”比作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美好生活的破碎。
- 对仗:如“新事旧,旧愁新”,展现时间与情感的交织。
- 拟人:竹影与桐阴似乎具有生命,给人一种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现实孤独的无奈,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泉:象征宁静与和谐,代表了词人内心对美好环境的渴望。
- 宝幢与金锁:象征美好的事物与生活,暗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竹影与桐阴: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苏轼
B. 李之仪
C. 陆游
D. 柳永 -
“情会处,景偏表”中的“偏表”是什么意思? A. 景色好
B. 景色差
C. 风景画
D. 看到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宝幢”象征什么? A. 吉祥物
B. 美好的生活
C. 自然景色
D. 人际关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之仪 vs. 李清照:两者在表达情感时都运用了自然意象,但李之仪更侧重于孤独与内心的烦恼,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 同一题材: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内心情感的波动,值得比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之仪词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