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拨捩迟。歌挑舞又催。半折红衫遮柱,柱初移。慢揳银彄弦急,恐难支。不念中宵起,上弦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节日或庆典的场景,节奏缓慢的拨弦声显得迟缓,歌舞声此起彼伏,似乎在催促着人们的情绪。半边红衫挡住了柱子,柱子刚刚被移动。演奏的弦乐慢慢开始,但又显得急促,心中不禁担心难以支撑下去。人们忘记了深夜的时光,正是上弦的时候。
注释:
- 拨捩:指拨动乐器的弦,音调的变换。
- 歌挑舞又催:歌声和舞蹈声交替进行,不断激励着。
- 半折红衫:半边红色的衣衫,可能是舞者的服饰,遮住了某些东西。
- 柱初移:柱子刚刚被移动,表示场景的变化或动作的开始。
- 慢揳银彄弦急:慢慢地拨动银色的弦乐,心里却感到急切。
- 恐难支:担心无法支撑下去。
- 中宵起:在深夜时分,有点忘记了时间。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它所描绘的节庆场景,可能与古代的欢庆活动有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的期待和热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字子渊,号石湖,江苏扬州人。毛奇龄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及人情风俗,作品数量较少,但其诗作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
创作背景:
《思帝乡》是毛奇龄在清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盛行的节日文化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气氛,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诗歌鉴赏:
《思帝乡 其一》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捕捉了节日的氛围。诗中通过拨弦、歌舞等元素,展现了人们在欢庆时放松心情、忘却烦恼的状态。诗的开头“拨捩迟”,让人感受到一种缓慢而悠扬的节奏,似乎是在描绘节日的序幕。
“歌挑舞又催”则表现了歌舞的活泼与热烈,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诗中红衫和柱子的意象,或许象征着节日的华丽与变化,增添了视觉的美感。整首诗在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对节日的期待与珍惜,同时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上弦时”则暗示了乐器的演奏与时间的紧迫,诗人在欢庆之余,不禁对未来有所担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深厚的人情味,以及对节日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拨捩迟:用拨动乐器的动作引入诗的主题,暗示着节奏的变化。
- 歌挑舞又催:歌声和舞蹈交替,表现出欢庆的气氛。
- 半折红衫遮柱,柱初移:通过红色衣衫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节日的色彩和动态。
- 慢揳银彄弦急,恐难支:乐器演奏的急迫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
- 不念中宵起,上弦时:时间的流逝与乐曲的演奏形成对比,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拟人:将乐器的拨动与人的情感结合,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色彩鲜明的“红衫”与“银彄”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诗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节日的欢庆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隐忧,体现了诗人对生存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衫:象征着喜庆和活力,代表节日的热烈氛围。
- 柱:象征着支撑与稳定,可能暗示着生活的基础。
- 银彄:代表乐器,象征着音乐和节日的欢快。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生动的节日场景,既有视觉的冲击,也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拨捩迟”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乐器的音调
- B. 节奏的缓慢
- C. 舞者的动作
- D. 时间的流逝
-
“慢揳银彄弦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悠闲自得
- B. 焦虑不安
- C. 欢快愉悦
- D. 忧伤感伤
-
诗中“红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悲伤
- B. 喜庆
- C. 静谧
- D. 神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思帝乡》在情感上都有对时间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孤独的思念,而《思帝乡》则表现了热闹的节庆氛围。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前者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后者则是对生活热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