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抵观音门
作者: 鄂恒 〔清代〕
簇簇排红树,
行行傍翠岩。
烟波摇古郭,
江雨落春帆。
路滑难移屐,
寒轻不著衫。
乌衣相识燕,
樯上话呢喃。
白话文翻译:
雨后的观音门,红树成簇,排成行,旁边是翠绿的山岩。烟雾笼罩着古老的城郭,江水中的雨滴落在春天的帆船上。路面湿滑,行走时难以稳妥地穿着木屐,微寒的天气让我不愿多穿外衣。熟悉的乌衣燕子在上方飞舞,船桅上轻声交谈,似乎在低语呢喃。
注释:
字词注释:
- 簇簇:成群、成簇的样子。
- 排红树:指红色的树木整齐地排列。
- 翠岩:指青翠的山岩。
- 烟波:指水面上烟雾迷蒙的景象。
- 古郭:古老的城墙或城郭。
- 春帆:春天的帆船。
- 屐:一种传统的木制鞋。
- 乌衣:指黑色衣物,常用于形容乌鸦或燕子。
- 樯:船的桅杆。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乌衣”与“燕”可能指代古代诗人白居易的《乌衣巷》,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鄂恒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雨后游览观音门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人间情感的思考。诗中的细腻描写与情感交融,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思。
诗歌鉴赏:
《雨后抵观音门》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佳作。诗人在雨后游览观音门,描绘了清新的自然景象与雨后的宁静。开篇以“簇簇排红树,行行傍翠岩”两句,展现了生动的画面感,红树与翠岩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
接下来的“烟波摇古郭,江雨落春帆”更是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烟波缭绕的古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雨水落在船帆上,既有春天的气息,也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感慨。
在“路滑难移屐,寒轻不著衫”中,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表达了雨后湿滑路面的困难与微寒的无奈,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最后两句“乌衣相识燕,樯上话呢喃”,则将目光转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熟悉的燕子象征着归属感与温暖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充满了哲理的思考,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簇簇排红树:描述红树成群,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行行傍翠岩:红树旁边是青翠的岩石,构成了和谐的自然景观。
- 烟波摇古郭:烟雾缭绕,古城的轮廓在水波中摇曳,富有历史感。
- 江雨落春帆:雨水轻轻落在春天的帆船上,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 路滑难移屐:湿滑的路面使得行走变得困难,暗含生活的无奈。
- 寒轻不著衫:微寒的天气让人不愿多穿衣服,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 乌衣相识燕:熟悉的乌衣燕子,增加了亲切感和对往事的回忆。
- 樯上话呢喃:船上的轻声交谈,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波”与“春帆”形象地描绘了景象。
- 对仗:如“簇簇排红树,行行傍翠岩”形成了平衡的对称美。
- 拟人:如“樯上话呢喃”,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传递出一种对时光流逝与人情冷暖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翠岩:象征坚韧与永恒。
- 烟波:象征朦胧与梦幻。
- 春帆: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乌衣”指的是哪种动物?
A. 燕子
B. 乌鸦
C. 鹅
D. 麻雀 -
填空题:
诗中“路滑难移屐,寒轻不著_____。” -
判断题: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对/错)
答案:
- A
- 衫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乌衣巷》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雨后抵观音门》和白居易的《乌衣巷》,两者都涉及到对过往的追忆与对自然的描绘,但《雨后抵观音门》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而《乌衣巷》则更强调人对往事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鄂恒传》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