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尘一堕总茫茫,
物我年来付两忘。
漫向塞翁论得失,
偶从詹尹问行藏。
抟沙易幻人间世,
点石难寻海上方。
恩怨销除忧乐在,
焚香夜夜礼空王。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在红尘之中跌落,世事总是迷茫不清,物我之间的关系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淡忘。闲来无事,随意谈论得失,偶尔也向贤者询问人生的去向。人间世事如同捏沙一般虚幻,而要在海上找到真理却是极为困难。恩怨情仇都已消散,内心的忧愁与快乐都在,夜晚焚香,日日向空无的佛祖礼拜。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 塞翁:指塞翁失马的故事,象征着人生的得失无常。
- 詹尹:古代的贤者,象征智慧。
- 抟沙易幻:比喻人世间的虚幻。
- 点石难寻:比喻寻求真实的困难。
- 空王:指空无的境界,或无所执着的佛教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福清,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风格多为抒情与哲理交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人生的起伏与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超脱。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诗中探讨了人生的得失、恩怨与内心的平和。诗的开篇以“红尘一堕总茫茫”引入,展现出世间的纷扰与迷茫。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我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人们对得失的看法也变得无所谓。诗中提到的“塞翁论得失”,则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智慧,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世间的虚幻与真实的追寻之难。“抟沙易幻”与“点石难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寻求真理的艰难。最后,诗人通过焚香礼空王的仪式,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尽管外界的恩怨情仇依然存在,但内心的安宁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淡然与超脱,诗人通过哲学的思考,引导读者思索人生的本质,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尘一堕总茫茫:在红尘中沉沦,世事总是模糊不清。
- 物我年来付两忘:随着岁月流逝,物与我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忘。
- 漫向塞翁论得失:随意地谈论得失,引用古代贤者的智慧。
- 偶从詹尹问行藏:偶尔向贤者询问人生的去向与归宿。
- 抟沙易幻人间世:比喻人间的一切如同虚幻的沙子。
- 点石难寻海上方:要在无垠的海中寻找真实的真理非常困难。
- 恩怨销除忧乐在:恩怨已消散,内心的忧愁与快乐依然存在。
- 焚香夜夜礼空王:每晚焚香礼拜于空无的佛祖,表达内心的虔诚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抟沙易幻”,通过比喻强调世事的虚幻。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韵律美。
- 象征:焚香与空王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超脱,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纷扰。
- 塞翁:象征智慧与得失的哲理。
- 焚香:象征对精神的追求与信仰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尘一堕总茫茫”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界
B. 世俗生活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B -
“抟沙易幻”中的“沙”象征: A. 真实
B. 物质
C. 虚幻
答案:C -
诗中的“空王”指的是: A. 一位神明
B. 佛教思想中的无执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内心的宁静,而孙福清的《即事》则更多聚焦于人生的得失与超脱。两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