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时间: 2024-10-16 12:5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苏辙
放浪江湖久惰慵,
安排谁置従官中。
粗疏空与延和对,
开纳初还正观风。
二鄙兵消真帝力,
四方雨足自天功。
时将一勺倾沧海,
漫使人知达四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官场中处境的无奈和对自然力量的感慨。诗人长时间在江湖中游荡,懒散于世,难以安排自己在官场中的地位。诗中提到的“粗疏”与“延和”象征着对比和对待的不同,反映出诗人对当下时局的不满。后面的句子提到的“二鄙兵消真帝力,四方雨足自天功”,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观察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最后两句提到的“倾沧海”与“知达四聪”,则是比喻诗人想要倾注心力但又无能为力的无奈。
注释:
- 放浪江湖:指在外游荡,过着自由而不被拘束的生活。
- 惰慵:懒散,不愿意做事。
- 従官中:指在官场中的职务安排。
- 粗疏:形容文章或事情的粗略。
- 延和:指延续和谐,可能暗指某种政治状态或人际关系。
- 二鄙兵:指边境的军队,通常用来形容国家的安全。
- 真帝力:真正的皇帝的力量。
- 四方雨足:指四方的雨水充足,象征自然的富饶。
- 倾沧海:比喻倾注所有的心血。
- 知达四聪:指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奥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涧海,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清醒的政治认识著称,作品涵盖诗词、散文、政论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苏辙在中书省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感慨和反思。诗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次韵光庭省中书事》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开头几句“放浪江湖久惰慵”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放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尽管在官场中任职,但他却感到心有不甘,似乎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着,诗人通过“粗疏空与延和对”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官场的复杂与微妙,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中间的几句“二鄙兵消真帝力,四方雨足自天功”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国家大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诗人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意识,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屈服与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两句“时将一勺倾沧海,漫使人知达四聪”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渺小,诗人虽有满腔的热情和理想,但在浩瀚的社会与自然面前,个人的努力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情感的张力,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放浪江湖久惰慵:表达了自己在江湖流浪已久,生活懒散。
- 安排谁置従官中:感慨自己在官场中无所适从,无法安置。
- 粗疏空与延和对:与他人相比,自己显得粗略和疏忽。
- 开纳初还正观风:初来时还想认真观察世事。
- 二鄙兵消真帝力:边境的军队减少,真正的皇权力量受到影响。
- 四方雨足自天功:四方的雨水充足,显示自然的恩惠。
- 时将一勺倾沧海:虽然努力,但自己的力量如同一勺水倾入大海。
- 漫使人知达四聪:即使人们知道,却仍然无法真正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粗疏”与“延和”的对立,展现诗人内心的矛盾。
- 比喻:如“倾沧海”,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个人的微小与渺沧。
- 象征:雨水的充足象征着自然的富饶与生命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忧虑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湖:象征自由、不羁的生活。
- 官中:象征官场的复杂与压力。
- 雨:象征自然的滋养与生命的延续。
- 沧海:象征着广阔、浩瀚的人生与社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放浪江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积极向上
- B. 自由懒散
- C. 忧国忧民
-
“二鄙兵消真帝力”中“二鄙兵”指的是什么?
- A. 边境的军队
- B. 王朝的核心力量
- C. 文人雅士
-
诗中最后一句“漫使人知达四聪”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得意忘形
- B. 无奈与渺小
- C. 自信满满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苏辙的《次韵光庭省中书事》,两者均反映出对现实的感慨与理想的追求,但苏轼更为乐观开朗,而苏辙则带有更多的忧虑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苏辙文集》